胃MALT淋巴瘤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价值
病史摘要:
患者女,59岁,呕血十天,余无特殊。就诊于消化内科,胃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胃MALT淋巴瘤;影像检查提示胃体壁增厚,无其余辅助检查报告。暂未开始任何治疗。
检查所见:
图 1
图 2
图1、图2 PET/CT早期显像:胃体大弯侧局部胃壁不均匀轻度增厚(较厚处约1.2cm),密度尚均匀,早期显像18F-FDG代谢轻度增高(SUV最大值约2.7、SUV平均值约2.4),邻近胃周脂肪间隙尚清晰。
图 3
图3 PET/CT (延迟显像):18F-FDG摄取进一步升高(SUV最大值约3.1、SUV平均值约2.8)。
病理结果:
MALT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MALT)淋巴瘤,来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的低度恶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属于PGL(胃原发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8%左右,根据发病部位,临床分为胃和非胃MALT淋巴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肺、眼眶、腮腺等,淋巴结侵犯少见;其中胃MALT淋巴瘤约占50%左右。
胃MALT淋巴瘤其特点: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与HP(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HP可诱导反应性免疫应答,促使胃黏膜中淋巴滤泡形成,从而诱发胃MALT淋巴瘤产生,并且随着感染环境持续存在。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临床少见,发生率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5%。以成人多见,男女比例相近,约为1:1.2。常有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合并并发症时,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胃肠穿孔、肠梗阻等表现。病变常侵犯胃窦部。
胃MALT淋巴瘤的PET/CT表现: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主要通过內镜和PET-CT检查。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不均匀轻-中度代谢增高,延迟显像FDG代谢不同程度升高,代谢程度的高低与病灶的Ki-67指数存在相关性;CT常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轻度不均匀增厚,周围脂肪间隙常较清晰。
胃MALT淋巴瘤应注意与胃癌、胃炎的鉴别:胃癌以明显摄取18F-FDG的胃壁节段性或局限性病灶多见,而PGL(原发性胃淋巴瘤)以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增厚多见,PGL胃壁柔韧性较好,胃腔可不狭窄。与胃癌比较,PGL更易侵犯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及合并脾肿大。然而胃粘液腺癌及MALT患者的18F-FDG摄取水平不高,易被胃生理性摄取所掩盖,应警惕假阴性的可能,此时需借助内镜病理检查进行鉴别。DLB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Vmax值明显高于胃非粘液腺癌、胃粘液腺癌及MALT。PGL与胃炎鉴别主要依据PET/CT检查的延迟显像,胃炎的延迟显像18F-FDG摄取减低或消失,而PGL延迟显像多不同程度升高。
临床应用价值:近些年,胃癌及PG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GL与胃癌的临床表现及常规影像难以区分,目前多依靠胃镜下或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但粘膜活组织检查可由于取材不当导致漏诊,且PGL多为粘膜下浸润性生长,在其未侵犯粘膜层时,漏诊率极高。PET/CT是一种集全身功能代谢显像和解剖形态成像于一身的新型显像技术,可弥补传统检查的不足,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同时,PGL患者在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可以预测治疗耐药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风险适应性治疗;18F-FDG PET/CT半定量指标SUVmax是预测胃MALT淋巴瘤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当患者SUVmax≥3.5时,可预测治疗失败和较差的PFS(无进展生存时间)。
治疗与预后:治疗的选择应个体化,主要有
(1)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2)局部放疗;
(3)全身化疗及免疫治疗;
(4)手术等。胃MALT淋巴瘤5年生存率为80%,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1%-96%和40%-50%。
以上内容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