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216小时,“无法撑过今晚”的大白肺患者康复了!
两个月前他因为双侧大白肺被推断“很可能无法撑过今晚”,然而,他近日奇迹般康复出院了。
奇迹背后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数十名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以及“救命神器”ECMO的支持先后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65岁的老赵(化名)短短几天内两次跟死神擦肩而过!
第一次险情发生在1月2日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病情危重双侧大白肺有创呼吸机已无法保证氧供!
“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患者很可能无法撑过今晚……”
当地医院的医生紧急向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团队求助。
副主任医师忽新刚、田翠杰、王学林,主治医师刘智达、张杰,以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主任医师李建朝等紧急会诊后,认为必须使用终极“救命神器”——ECMO。
训练有素的省医ECMO团队火速赶往当地医院。
管路连接、膜肺预冲、穿刺置管……ECMO成功上机后,老赵氧合改善,生命体征渐趋平稳,暂时摆脱了死神的阴影。
又一次遇险
转诊到省医呼吸重症病房后老赵又一次遇险,室性心动过速意味着他的心脏出现严重问题血压骤降!
时刻严密监视病情的医护团队立即全力抢救老赵再次转危为安“我们想坚持一周,如果到时还好不了,我们就放弃了……”
ECMO上机前老赵的家人绝望地表示而5天后,他们就看到了希望:指标显示老赵的呼吸功能改善明显意味着本已变硬的肺正在恢复柔软。
216小时的漫长日夜从成功上机到顺利撤机,整整9天时间呼吸重症团队和老赵一起度过了216小时的漫长日夜。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极其艰难的216小时。
首先,ECMO上机只是开始,随后的治疗、护理,可谓步步惊心。
上机后,老赵虽处于镇静状态,但时常出现躁动,身上的管路和仪器设备,脱落一个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为保证患者安全,护士长王海播组建了6人特护组,每12小时一个周期,全天候无缝监护。
使用ECMO期间,患者的血液要抽出体外,通过机器来进行氧合,再回输体内。血液的抗凝治疗是最难的环节之一:
抗凝过度,会导致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抗凝不足,ECMO无法正常运行!
每一细节稍有闪失,即可导致生命危险。
忽新刚带领整个团队,严密监测、精细调整,控制感染、联合CRRT进行容量管理。
每天,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要为老赵俯卧位通气16小时以上。
主管医生田翠杰副主任医师几乎每天都守在医院,累了就在躺椅躺会儿,饿了就去配餐间简单吃点,为的是出现特殊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处理。
经过216个小时的坚守
老赵的病情一步步好转了
1月11日,在9名医务人员的“护航”下,老赵戴着ECMO装置,下楼进行CT检查,综合评估后,安全撤机!
康复出院的重要环节
然而,ECMO撤机,并不是胜利的终点。戴呼吸机的时间越久,人体自身呼吸肌的力量越弱,恢复正常功能越困难。
戴了9天ECMO和18天呼吸机的老赵,康复的顺利程度让医务人员惊喜。
2月15日,他完全达到康复出院标准,顺利出院!
此时坐在病床上的他精神焕发,跟刚入院时判若两人。
他的家人流下了激动和欣喜的眼泪为医务人员送上锦旗
老赵最终能回归正常生活,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贯穿整个住院过程的肌肉训练和肺康复。
早在他戴着ECMO时,呼吸治疗师高胜浩就为他量身定制了呼吸康复方案,为日后的撤机打好基础。
随着治疗的进展
呼吸治疗师分四个阶段,为他制定了不同的呼吸康复方案。
这才有了出院时老赵的轻松自如、笑容满面
“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非常高,ECMO是目前救治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在使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格外小心防范并发症,以降低ICU后期治疗的负担,提高成功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说——
要想正确使用ECMO,第一要准确把握时机;
第二需要一定水平的医学中心,集结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的优势力量,一棒接一棒,棒棒接力,才能驾驭这个“神器”,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作者︱张晓华
美编︱梁雅琼
责编︱胡晓军 秦基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