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值得思考!一例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案例讨论

2023-02-28 11:23   护理人.

输液外渗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可预防、也可控制的。

案例回顾

患儿,男,1月,新生儿肺炎,于下午2点输注维生素C组液体时发生液体外渗,右下肢消退及足部肿胀,足部可见个别水疱。

处理:

(1)护士立即停止输液,告知值班医生、护士长,嘱抬高下肢,使用硫酸镁外敷促进吸收。

(2)下午15:30分小腿肿胀较前减轻。

(3)第二天中午10:00下肢小腿肿胀消退,足背轻度肿胀,可见破溃水疱,继续硫酸镁冷敷促进吸收,碘伏消毒,避免感染。

(4)第3天下午下肢小腿及足部无肿胀,水疱已破溃结痂。

(5)嘱回家后定时消毒,保持创面清洁干燥,电话随诊。

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因素:输液部位选择欠妥,应选择头皮静脉。

家属因素:(1)家属从心理上不重视护理人员的输液宣教。

(2)家属未定时观察患儿输液部位状况。

患儿:患儿年龄小,血管壁薄、血管小,加之脚丫好动,容易发生输液外渗。

整改措施

1、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首选头皮静脉。

2、护理人员不定时巡视病房,检查患儿输液部位情况。

3、妥善固定输液部位。

4、密切观察肿胀及水疱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的程度。

5、安慰患儿家属,做好心理疏导。

6、告知患儿家属保护穿刺部位的重要性,嘱咐家属输液中不定时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状况。

7、全科室讨论,组织学习输液外渗应急处理,科内准备输液外渗急救包。

8、上报不良事件。

知识拓展

(一)INS药物外渗分级:

97511677539973324

(二)输液外渗急救包:

40721677539973434

输液外渗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可预防、也可控制的,小孩由于自身血管因素和药物性质、穿刺技术等多种综合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输液外渗,易引起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输液安全不仅靠护士,也要鼓励患儿家属参与到输液的工作中,护士和家属共同承担起定时巡查、保护穿刺部位的任务,最大限度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来源:护理人;作者:兴平市人民医院 马晗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新生儿,输液,外渗,水疱,静脉,护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