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科肾移植团队研究揭示缺氧诱导因子2α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新闻·摘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移植团队在国际著名肾脏病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发表了题为“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Attenuates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Suppressing CD36-Mediated Lipid Accumulation in Dendritic Cells in a Mouse Mode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缺氧如何影响树突状细胞(DC)的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并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器官获取、贮存、运输和手术过程中难免出现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的情况,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者轻则造成移植后早期肾功能不全,重的甚至导致术后移植物无功能。因此,开展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对提高移植物乃至移植受者的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缺氧诱导因子(HIF)是调控组织细胞缺氧生物学效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在肾缺血再灌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移植团队在前期多篇研究报告中曾指出HIF-2α的激活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限制NKT细胞自发活化等多重机制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抗原递呈细胞,是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成员和关键角色之一,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也是肾脏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启动和参与细胞之一。再灌注后DC会增强其免疫原性、快速向肾脏浸润,通过分泌大量分泌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及激活T/NKT细胞,直接或间接地发挥损伤效应。
本研究中课题组发现缺氧环境下树突状细胞通过激活HIF-2α转换其能量代谢方式。HIF-2α通过转录抑制脂质转运蛋白CD36的表达,限制脂肪进入细胞,以适应没有氧气脂肪无法燃烧的现实,避免细胞内脂质过度蓄积、免疫原性过度强化、乃至细胞凋亡或坏死。在DC中特异性敲除HIF-2α会导致DC脂含量、成熟度及免疫原性大大增强,刺激NKT细胞发生过度活化,从而加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研究成果表明,HIF-2α-CD36轴可能是调节DC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了解DC的细胞生物学及DC相关疾病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瞿俊文博士、李大伟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金静思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张明、袁晓东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岩为共同通讯作者。肾移植团队长期从事器官移植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排斥相关的研究工作,围绕缺氧诱导因子有一定的工作积累,近年来连续有多项涉及HIF-2α的研究成果在JASN(2016、2023年)、Kidney International(2014年)等专业权威杂志发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