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易栓蛋白C

2023-02-27 11:39

因此对于反复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群体,检测血浆 PC 水平对于 DVT 的预防及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蛋白 C(PC)是一种维生素 K 依赖性的血浆丝氨酸蛋白酶原,它是人体内重要的抗凝蛋白。PC 是在肝细胞中合成的单链糖蛋白,经过翻译修饰后成为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复合物。

作用机制:

PC 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为酶原且其自身不具备生物学作用,若要发挥其抗凝血活性则必须使 PC 被激活为活化蛋白 C( APC)。体内的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TM)结合后形成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T-TM),进而启动 PC的活化。血浆中的 PC 与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 EPCR)结合后经 T-TM 复合物激活,此时 PC 的 Arg169 重链被切下 12 个氨基酸多肽进而形成 APC。蛋白 S(PS)作为 APC 最重要的辅因子,通过增强 APC 对带负电荷的磷脂的亲和力而形成膜结合的 APC-PS 复合物,使 APC 对发挥其蛋白水解作用,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 Va(FVa)和 VIIIa(FVIIIa),从而显示出较强的抗凝活性。此外,APC 还可通过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而发挥其促纤溶功能。因此,当血浆中的 PC 水平低下时会干扰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凝血功能亢进并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临床症状:

人血浆 PC 水平异常会影响机体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之间的平衡。当 PC 缺乏时,APC 对于 FVa 和 FVIIIa 的灭活能力减弱,会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1981 年 Griffin等人通过对一个具有血栓形成复发史的家族研究发现,PC 的遗传性缺陷是导致该家族的复发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此拉开了人们研究 PC 缺陷和血栓形成关系的序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形成栓子,是临床上常见且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的隐匿性疾病,症状常表现为患侧出现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DVT在西方国家的病死率位居第三,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下肢 DVT 的发生率最高,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导致患者下肢出现瘀伤和色素沉着,严重时可能造成下肢缺血性坏死。此外,由于血流冲击和肌肉压缩等原因,部分病人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脱落的栓子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心脏和大脑等器官,最常见的是栓子进入肺动脉后造成肺栓塞(PTE),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病人生命。随着临床对 DVT 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PC 水平异常被认为是导致 DVT 形成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由 PC 缺乏所致的 DVT 相较于普通 DVT 的症状更重且易复发,在首次血栓形成发作后,DVT 患者在 10 年内的累计复发率约为 38%。因此对于反复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群体,检测血浆 PC 水平对于 DVT 的预防及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复合物,蛋白,血栓,血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