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基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医院查对制度实施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查对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与查对制度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医院落实查对制度的关键要素与对策建议。
资料与方法
以“查对制度”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21 年 12月31日,检索内容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文书”。共得到符合标准的38份判决书。由两名课题组人员对38份判决书进行逐一独立评阅,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再利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38份判决书数据。
结果
年度分布|
38份判决书中,2011年-2014年均为1例(各占2.63%),2015年-2017年均为3例(各占7.89%),2018年为4例(占10.53%),2019年为12例(占31.58%),2020年为5例(占13.16%),2021年为4例(占10.53%)。可以看出,与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2011年-2019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高峰,自2020年以后略有下降。
地区分布|
38例与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分布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江苏省案例数量最多,为6例,占15.79%。
医院级别分布|
38例与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中,17例分布在三级医院,占44.74%,其次为二级医院,共15例,占39.47%。
因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归类分布|
对38例案例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进行归纳分类,可归纳为5类,分别为:
(1)药物查对落实不到位28例,占73.68%;
(2)手术查对落实不到位6例,占15.79%;
(3)身份查对落实不到位2例,占5.26%;
(4)检验查对落实不到位1例,占2.63%;
(5)输血查对落实不到位1例,占2.63%。
讨论与建议
需重视查对制度的梳理与完善|
医院需根据查对制度的程序和诊疗活动的规范,将查对制度分解为若干亚制度,如“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护理查对制度”“病房药品管理制度”“处方查对制度”等。查对制度涉及范围广,医、护、药、技等不同岗位均应制定各自的查对制度及流程,针对需查对项目与内容都有明确要求,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完善。
需强化查对制度培训|
医疗机构应重视查对制度培训,使查对制度深入人心。如采取多种学习培训方式,线上、线下多层次、多维度进行培训,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每位医务人员对医疗核心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强化其对查对制度的掌握与运用。只有医务人员从内心认同制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提高制度执行的主动性。
需建立查对制度文化|
查对制度具体落实要求根据工作性质特点的不同存在差异,但本质大致相同,其核心内容是要保证多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因此,制定完善且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十分重要。同时,多级质控组织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及监督,做到人人知晓、有章可循,确保落实到位。此外,注重“反馈与改进”,建立相应绩效考评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促使落实查对制度的主动性也十分重要。
需借助信息化途径提升查对制度落实效率|
查对制度作为医疗核心制度中的一项普适性制度,贯穿全部诊疗过程环节,包括身份查对、药物查对、输血查对、检验查对、病理查对、辅助检查查对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安全不良事件发生。除常规口头核对外,医院可以借助信息化途径推进药物查对制度的建设,减少药物查对失误,如将前置审方系统用于医生开具医嘱、药师审核处方环节,在其后几个交接步骤中应用PDA条码扫描器,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避免差错发生。
需鼓励患者参与|
广大患者是医疗安全的核心及主体。医院要着重强化患者角色的发挥,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建立医院安全文化,提供有温度的服务,鼓励患者及家属“打破沉默”,让其主动参与诊疗过程,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医院还应不断梳理患者能参与查对的各环节,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告知患者应知应会的方法和常识,让制度以人为本,让制度更有温度。
作者:临汾市中心医院 梁小慧等
文章刊期:2023年第2期
图文编辑:吴小红、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