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创新行】施思:选择的就是热爱的
施思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相信大部分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不清楚选择的专业到底是怎么样的,所谓喜欢和热爱,可能更多是依据影视作品中的职业形象和亲友的经验介绍。
让我学医并填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是家里长辈讨论的结果,有技术壁垒、工作稳定、有一定社会地位,这几点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才真正理解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初始面对一本本厚如字典的专业课教材非常头疼,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对于一个擅长数理化、文史哲一般的理科生来说,并不友好。
但我从小就有个理念,选择的就是热爱的。很多人可能因为热爱而做选择,但等激情退去,热爱变淡,有时反而一地鸡毛。对于已做出的无法改变的选择,去接纳、去习惯、去喜欢、去热爱,也许是更好的方式。
我慢慢习惯了医学生的生活和节奏,从老师那里了解了临床医学,明白了医学生的使命和意义。老师的言传身教,坚定了我未来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
如果说学医是家里人的选择,那么胰腺外科就是我个人的选择。做有挑战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事情,是我的初衷,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普外科里最有挑战和难度的胰腺外科方向,最终来到当时建立不足一年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并选择虞先濬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当时作出决定的依据只有两点,一位有激情和梦想的导师,一个空间巨大、虚位以待的团队。
但真正入科学习后,才发现胰腺外科比想象中的还要难:手术更加复杂、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术后管理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胰腺癌作为胰腺外科的常见疾病,被称为“癌中之王”,预后很差,需要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多。但完成一台复杂手术,看到术后多年的患者来随访,也很有成就感。
自研究生生涯伊始,我的科研工作就没有停过。从按部就班跟随导师开展课题,到现在自己成为导师带教学生,我最大的感受是临床和科研辩证统一。
在做主治医生时,我发现患者的超声内镜报告上会打上弹性应变率比值的数值,当时查阅文献发现,这是个反映肿瘤硬度的指标,可通过其大小鉴别诊断是囊性肿瘤还是实性肿瘤,或是实性肿瘤中的哪一种。
当时,我联想到不同硬度的胰腺癌可能含有的成分会不一样,有可能对不同化疗方案的敏感性也不同,通过弹性应变率比值可判断胰腺癌的硬度和相关成分的比例,进而选择更加有效的化疗方案。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课题,并验证了这个想法,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外科学的权威杂志,被多个指南引用,也成为我们现在临床上胰腺癌患者选择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选择的就是热爱的。
对于已做出的无法改变的选择,去接纳、去习惯、去喜欢、去热爱,也许是更好的方式。
胰腺癌是名副其实的“癌症之王”,攻克“癌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二十大以来,我们迈进了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学科重点难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将是未来临床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
我现在也一直要求学生,从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于临床。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年恰是我毕业第十年。回想自己的学医从医之路,觉得非常幸运,有良师指导,有好友相伴。
未来,我希望能成为医教研兼备的医生,用自己的努力让胰腺癌患者活得久更好。
来源:上海大众卫生报
编辑:王广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