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你给患者家属健康宣教的时候,说压力性损伤人家一脸懵逼

2023-02-25 15:13

单单一个“压力性损伤”,就可看出护理工作中医护患沟通上的变通与灵活。

从压力性损伤,浅谈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技巧。

那天,我在一个护理论坛发了个帖子:“别再褥疮、褥疮的了,压疮都过时了!现在叫压力性损伤!”

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天看基护书,六版上的压疮在七版全部用压力性损伤替换了。”

确实如此,在各类护理考试或是文章中,你作为一名专业护士,若是再这种正式的书面文字里,再现“褥疮”、“压疮”这些旧名词,可就丢人现眼了。

这是在护理人员齐聚的场面上,比如护理学术会上、护理研讨会、护士例会等护理人员提及压疮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说压疮,要说“压力性损伤”。

这是此时此景。

但是,压力性损伤,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基护沟通那章都说了,和家属解释要用通俗易懂的话,你说个压力性损伤他们能明白吗?”

更有甚者:

“你给患者家属说时,说压力性损伤人家一脸懵逼。”

说的是大实话。

这就是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过程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碰撞。

虽然,护理人员在表述压疮时,已经与时俱进为“压力性损伤”,但在为患者及家属在床边进行皮肤护理,进行相关健康宣教的时候,则又是另一番情境。

此时此刻,护理教科书、护理论文、护理学术会上,那些文绉绉的专业术语,就不能再死板教条,否则,这样的护士就要闹笑话,就是不接地气,把书面语用于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不仅不能显示出你的专业和高水平,反而暴露出你是一个“书呆子”,不懂变通,甚至是迂腐。

不善于转换角色,不善用语言的沟通技巧,把专业名字用到患者及家属的临床指导上,此时,你的床边健康宣教就有可能是失败的。

患者家属听不懂啊,你跟患者及家属用专业名词,就用错了宣教的对象,毕竟,他们不是都跟我们一样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他们只不过是不幸家里有人生病,临时客串了一把“患者家属”。

在病房里,在患者床边,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则是那样的贴近临床,那样的亲民与接地气。

我们都是这样的大白话:

“病人屁股烂了没有?”

叫“褥疮”,他们家属都不一定能明白。

“我们以前解释这个就是硬板疮,用方言讲。”

还有更直白的可爱护理同仁:

“我跟他们说烂屁股。”

……

不仅是患者和患者家属,还有我们身边的战友——医生。

有的医院或科室会出现这种情况:

医生的诊断仍然是“褥疮”,病程里写的是“褥疮”,然后护理写“压力性损伤”。

医生与护士是各自存在的单独个体吗?

显然不是。

这些现实中,病历里存在的的差异,是需要及时进行医护沟通的,因为是患者的病历,是需要留存的书面资料,作为专业护理人员,在学习并改进了护理文书书写之后,遇到这种病历中的医护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护士就要及时与身边的搭班医生进行沟通,统一认识,把之前的“褥疮”,统一书写成现在的共同认知——“压力性损伤”,而不是各自为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单单一个“压力性损伤”,就可看出护理工作中医护患沟通上的变通与灵活。

医患沟通,医生护士一辈子的修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压力性损伤,褥疮,护理,压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