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气道,大学问!
在危重病人为主的急诊、重症等临床科室中,建立人工气道是常见的急救通道之一。简而言之,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用以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常见的人工气道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口咽通气道等。
但同时,建立人工气道导致呼吸道水分过度丢失,从而形成痰痂,严重时堵塞气道,增加病人窒息的风险,由此可见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管理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常见的人工气道湿化方式
①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
方法:将50ml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剪去头部),延长管残端放置于人工气道内3~4cm,启动微量泵,24h持续、匀速地向气道内泵入湿化液,推注速度可根据痰液黏稠度增减。
评价:此方法操作简单,湿化缓慢、匀速,对气道刺激小,可减少气道出血的发生,对氧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达到有效湿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中占明显优势。 ②气管内间断给药法 方法: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护理人员每间隔1h或2h向病人气道内缓慢滴注湿化液,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30~ 120min/次,3~5ml/次。
评价: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心率增快、缺氧等并发症,患者咳嗽时易脱出,影响湿化效果、增加感染机会,临床上大多已不再使用此湿化方式。
③雾化湿化法 方法:将湿化用药注入雾化器,打开雾化装置,常见的频率为每2小时雾化吸入10分钟,可选择超声雾化、空气压缩气雾化、面罩雾化喷射式雾化器雾化等。
评价:迅速、有效、无痛,同时可以保持气道湿润,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但长时间使用可使患者血氧分压下降。 ④人工鼻 方法: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是一种特殊结构的过滤装置,能模拟鼻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收集保留,吸气时气体再以温热、湿化状态带入气道。
评价:结构简单、轻便、价格相对低廉。可用于自主呼吸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能保证加温加湿效果,防止新细菌感染,还能减少VAP、痰痂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⑤套管外口辅料湿化法
方法:用无菌镊夹取无菌纱布覆盖在气管套管外口,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均匀地喷洒在套管外口的纱布上,随干随洒。
评价: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湿化不均匀,湿化效果差,且容易堵塞气道,造成患者误吸或窒息。 ⑥空气湿化法 方法:又称间接湿化法,利用加湿器来湿化空气,维持室温20~22℃,湿度60%~70%。
评价: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舒适度高,但无法准确把握湿化程度,易造成人工气道过干或过湿,不利于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2.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
①0.45%氯化钠与0.9%氯化钠溶液 是传统常用的气道湿化液,研究表明,0.9%氯化钠溶液进入呼吸道后水分蒸发,成为高渗溶液,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形成痰痂、痰栓,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而0.45%氯化钠溶液为低渗溶液,水分蒸发以后,留在呼吸道内的水分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痰液不易黏稠,不易引起痰痂,容易咳出,减少了肺部感染。 ②黏液溶解剂 盐酸氨溴索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黏液溶解剂,它能够有效减少黏液腺分泌,同时增加了支气管纤毛的运动,使得痰液更加容易咳出。临床中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氨溴索,对于住院时间长、病情需短时间内达到湿化效果、痰痂多且容易气道堵塞的病人分别予30mg/d、60mg/d、90mg/d的剂量,药物浓度越大,对气道的湿化效果越强,但同时也会存在尿酸增高的药物副反应。 ③无菌注射用水 常用于呼吸机湿化液,研究表明,无菌注射用水与0.45%氯化钠溶液的湿化效果相当,但使用0.45%氯化钠注射液湿化气道,在肺部感染、刺激下呛咳和气道黏膜出血的并发症方面发生率低,优于无菌注射用水。
临床上并没有固定的湿化模式,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我们充分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合理的方案进行针对性干预,才能达到良好的湿化效果。
(作者:肖文 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
参考文献
[1]黄颖.人工气道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19,5(9):811-814
[2]周庆,谢波,徐玲芬等.不同剂量氨溴索气道给药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067-107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