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三军教授:盘点2022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摘要
近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2 抗肿瘤新药研究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圆满落幕。CCMTV有幸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为我们盘点了2022年免疫治疗在大肠癌领域的治疗进展,受益匪浅。
大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大肠癌,特别是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大肠癌治疗方面取得非常重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晚期肿瘤的治疗,转化治疗、新辅助治疗方面都取得不错的进展。
免疫治疗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从过去的三线、二线发展到一线治疗,在微卫星不稳定(MSI)患者中,免疫治疗都有非常好的治疗反应和生存时间,成为各大指南明确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
对于潜在可治愈或潜在可切除的肿瘤,通过有效的MDT、有效的系统治疗,或者联合局部治疗等转化治疗方法,可以使肿瘤降期缩小,从而使潜在可切除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免疫治疗在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中也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2022 年 ASCO 报道MSKCC中心开展的一项单臂、单中心 2 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4 名接受免疫新辅助治疗 的患者全部达到 临床完全缓解(cCR),后续未接受手术或放化疗,发表在JAMA期刊,改变了指南。但是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95% 的晚期肠癌都是 微卫星稳定型(MSS)。
此外免疫治疗在结肠癌中也取得不错的进展,在MSI-H的结肠癌患者中,NICHE研究、NICHE-2研究、Voltage 研究、PICC 研究都显示免疫新辅助治疗进展期结肠癌可以达到60%的pCR率,进一步扩大结肠癌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势在必行。总的来讲,免疫新辅助治疗MSI-H的结肠癌和直肠癌都取得明显进步,直肠癌更明显一点。
对于MSS型的肠癌患者,目前在免疫治疗方面进展不大,但也有相关探索。免疫联合放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其他靶向药物都在进行中。
在临床实践中,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靶标例如高TMB、POLE/POLD基因突变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进展不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免疫联合放化疗,中期分期研究显示pCR率达到50%,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但需要全面结果的分析。
免疫治疗将大肠肿瘤分为微卫星不稳定型和微卫星稳定型两种,其中微卫星不稳定型肠癌,免疫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而微卫星稳定型的肠癌,免疫治疗需要更多探索,才能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结果。
蔡三军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
CSCO营养专委会主委
CSCO大肠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大肠癌的学科首席专家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