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奇迹,“生”不可挡——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金莉萍教授
三甲天团
金莉萍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
◎专家简介:
金莉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妇婴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人社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组长。
现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妊娠免疫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为生殖免疫学和生殖内分泌学。近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SCI收录60余篇;申请专利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
参与牵头制定临床专业诊疗规范:有关于复发性流产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6项。
擅长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不孕不育、妇科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等疾病的诊治。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儿育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以至于会让人忽略,新生命的孕育本就是一个奇迹。而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顺理成章、一路通畅。
有这样一群孕妈妈,同世界上任何妈妈一样热爱小生命,愿为之付出十月怀胎的努力;而遗憾的是,她们往往都经历了不止一次流产事件,小生命如同惊鸿照影般掠过,只留给孕妈妈们难以释怀的痛苦。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金莉萍教授表示:“对于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给予适当处理,一般是有希望保胎成功的。目前,经过综合治疗之后,活产率可达90%以上。”
流产对于怀孕的女性及其家庭来说,是一场凭空闯入生活的灾难。一般而言,女性在30岁之前的流产风险相对是较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产风险会显著上升。而更让人绝望的是连续发生多次流产——复发性流产。
国际上对复发性流产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普遍认为,复发性流产是指与同一个配偶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的流产,并且在妊娠28周之前胚胎丢失,包括生化妊娠。像一场恶性循环,发生多次流产的女性再次妊娠后流产的风险更高。
一场无声的“领土争夺”
孕育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能力,究竟是什么让新生命的诞生之旅变得如此崎岖呢?
我们知道,免疫系统之于人体是守卫军一样的存在,对外防御“入侵者”,对内清除体内的异物,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因此,有“异军”侵入时就会引发免疫系统“开火”,比如器官移植很容易引起排异反应。
“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大多都与免疫因素相关。妊娠像是特殊的器官移植,胚胎中的遗传物质有一半来自父亲,这一半遗传物质对于母体来说就相当于‘异物’。再比如说,母亲和胎儿的血型可以是不一样的,即胎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异体。”金莉萍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话给我们解释道。
正常情况下,母体对胚胎不仅不排斥,还会产生一些保护性抗体,通过一场母胎“协商”后能达成一致,建立独特的免疫环境,允许胎儿占用子宫,在里面生长发育直至分娩。同时胚胎也会分泌一些物质来获得对母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
然而,一旦母体的免疫系统未能识别胚胎是“自己人”,就没那么友好了——发生同种免疫,母体免疫系统攻击性强,或者胚胎自我保护能力弱,都可能导致流产。
有绝望也有柳暗花明
那么,这些孕妈妈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捉弄”吗?目前,针对复发性流产是有成熟的治疗方案的,并且在找到病因、经过规则治疗后,活产率能达到90%以上。
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第一要务是明确诊断。除了免疫因素以外,复发性流产还有夫妻双方染色体异常、胚胎自身染色体异常、解剖结构异常、血栓前状态、母体内分泌异常等多而繁杂的病因,因此要先排除其他常见病因来缩小诊断范围。
再通过相关免疫学指标(如抗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等)的初步筛查,帮助判断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硬化症等。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联合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进行共同管理。
对于有多次流产史的女性,建议在备孕前到专科医院进行流产病因筛查。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常见一些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筛查,目前循证医学研究认为其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并不推荐进行常规筛查。
明确诊断后,医生会为患者评估病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不是处在活动期、其他器官受侵程度等,来评估是否合适怀孕。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再度怀孕后,切忌看别人用某类药保胎成功就跟用,医生会根据“利大于弊”的用药原则,结合孕妈的情况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通常包括谨慎给孕妈使用小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还可能需联用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一般不会影响胎儿健康。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流产都可以挽救,比如胚胎自身染色体异常,那么无论母体环境如何都无法改变妊娠结局。
金莉萍教授打了个比方强调道:“就好比种子本身是坏的,那么土壤再肥沃、阳光雨露再充足,种子也无法生根发芽。”
合理对待是孕妈最好的“保胎药”
对于经历过多次流产的女性来说,再怀孕后心态都是十分谨小慎微、草木皆兵的。
“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孕妈问‘我早孕反应最近不明显,这会不会是胎停了?’‘我的乳房胀痛最近减轻了,是不是胎儿停止发育了?’等等。其实,这些症状跟流产并不直接相关,孕妈不需要过度焦虑紧张。”金莉萍教授解释道。
孕妈如果有阴道出血、腹痛,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排除宫外孕等情况,并做好相关检查与干预措施。
比如,很多孕妈关心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一般认为其在10000以下时会呈现隔天翻倍(比如今天为3000,后天可能会达到6000);hCG水平达到10000以上时,每天增长3000~5000,均提示胚胎发育良好可能性高;hCG增长异常则提示胚胎发育异常可能。
但hCG水平在孕8~10周达到峰值后就开始下降,因此只能作为参考,判断胚胎发育情况的金标准还是超声。怀孕早期胚胎组织的出现顺序是孕囊、卵黄囊、胚芽、胎心。胚芽平均每天生长约1毫米,如果孕囊平均直径大于25毫米时还没有胚芽,提示胚胎发育异常可能,需进一步观察,明确异常后及时进行清宫。
总体而言,在没有出现上述两种异常的情况下,孕妈妈不需要过度担忧,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是非常最重要的。
另外,金莉萍教授补充道:“有些孕妈多次流产后很害怕,一怀孕就恨不得24小时躺床上。这是不建议的,而是提倡运动保胎。”
运动保胎当然不是让孕妈盲目运动或剧烈运动,妊娠期有过出血史的孕妈要多休息,没有出血的孕妈还是要多动一动,可帮助改善血供循环。
比如,推荐这类孕妈踱步,减少每天坐着躺着的时间;踱步也不追求每天走多少步,以自己不感觉到累为度。
“希望我们的临床医生都能在诊疗上更加规范化,在临床研究上能取得新的进展,能给已经遇到这种困境的患者更多的信心和保护。”金莉萍教授表示。
医者们“不希望见到有更多患者”的悲悯情怀与临床上的不懈努力,让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生殖免疫领域会迎来新的突破,照亮尚走在黑暗中的孕妈妈们的路。
|本文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