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经颈静脉入路肺动脉瓣置换术成功完成!
国内首例
经颈静脉入路
肺动脉瓣置换术
在中大医院
成功完成
新技术!
2月19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团队
借助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
为一位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
李女士(化姓)
成功完成
国内首例
经颈静脉入路肺动脉瓣置换术
术后,该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
得到了显著改善
该手术也是江苏省首例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
病情回顾
据介绍,该名患者为47岁女性,17年前曾因肺动脉瓣狭窄行外科手术治疗。五年前,开始突发心悸,自觉心跳节律不规整,有时会持续1-2小时,伴有活动后胸闷、气喘,有时还会恶心呕吐,每到夜间更是无法平卧睡觉,难受极了。为了解决心中的烦恼,李女士慕名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寻求帮助。
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了解患者的情况后,结合相关检查结果,考虑李女士的症状是因继发肺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引起的。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后,心血管内科马根山主任医师、丁建东主任医师、张晓黎副主任医师、徐荣丰主治医师、丁秀霞医师等医护团队,为其施行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
手术解读
由于患者存在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因此此次手术选择经颈静脉入路。中大医院麻醉科陆新健主治医师为患者麻醉后,马根山教授带领团队穿刺颈静脉,送入超硬导丝,经上腔静脉建立通路后送入顺应性球囊,打起球囊后进行测量,接着根据测量选择对应型号的瓣膜,沿超硬导丝送入输送器,送至肺动脉分叉处开始释放瓣膜,释放完成后位置准确,形态良好。
术后超声显示几乎无瓣周漏,血流动力学稳定,瓣膜支架形态良好,肺动脉瓣反流得到显著改善,手术圆满成功。
划重点
马根山教授介绍
一直以来,很多进行过肺动脉矫治手术的复杂先心病患者,在外科术后会出现肺动脉瓣反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而国外已有的球扩式肺动脉瓣膜无法完全适合我国患者的解剖结构。
因此,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器械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的出现,为很多难以耐受多次开胸的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未来还会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风采
马根山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现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超声心动图和影像学组副组长、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委员;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等多种医学期刊编委。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江苏省医学重点研发计划2项,江苏省临床前沿技术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共 9 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2项。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65名。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200分。
丁建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盟江苏省委医卫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华医心诚心脏联盟签约专家。江苏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参加编写学术专著5部,《现代医学杂志》、 《实用临床医学杂志》编委,多本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第一作者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奖二等奖3项、南京市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10余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