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标杆丨国家巡诊专家组一致肯定,这家县医院了不起!
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先进典型医院”、国家卫健委首批“千县工程”示范单位、河北省“十三五”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全省第三名、河北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省级样板医院、河北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坐拥以上荣誉的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创建于1993年,在广大县级医院当中也称得上是一所年轻的医院。经过一次搬迁、四次扩建,如今该院已经形成了“一总五分”的服务格局。现有开放床位790张,职工11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4人,硕士以上学历48人、副高以上职称177人。
同绝大多数县级医院一样,去年年末,清河县中心医院直面了新冠感染重症潮的冲击。彼时,医务人员不舍昼夜、带病上班,床位不断扩增,设备、药品、耗材从多种渠道涌入医院……
迎战重症潮,该院运行基本平稳,未曾出现不可控的医疗挤兑现象。特别是1月15日,由国家级、省级专家带队的国家巡诊专家组来到该院巡视,对清河县中心医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近日,在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指导,健康界、健康县域传媒主办的“县域健康大咖播152期:我在‘疫’线——抗疫标杆风采展系列直播 河北省清河县中心专场”上,清河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孙彦荣带领医院专家团队做客直播间,向全国观众分享了这家医院的抗疫回忆。本次直播在健康界平台收获了超过10万人次的观看。
大练兵
孙彦荣将医院去年年末的抗疫工作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1月9日到12月14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治结合。
“当时,我院将全院职工分为三个梯队分批上岗,每个梯队上岗的时间为一周,满一周再轮换。在岗期间,医务人员24小时吃住都在医院,后备人员严格居家,避免聚会,随时待命,返岗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抗原和核酸检测。同时我们建立了线上交班制度,不再需要集中交班了。”孙彦荣说道,“这些措施保证了医院工作状态的相对平稳有序,降低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并且为下一阶段开展临床一线救治做了很好的准备。”
不仅如此,该院还成立了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领导小组,既负责水电暖、氧气、药品、应急设备、防护物资的储备,也负责蔬菜、水果、粮油等生活物资的准备。
“疫情期间物资非常紧张,氧气的供应尤为重要。”孙彦荣强调道。
第二阶段是12月14日至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感染高峰期的到来,该院的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转移至全力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清河县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救治工作,县内其他医疗机构的重症患者也都转到了清河县中心医院。
这家年轻医院所承受的压力之沉重,不言而喻。
孙彦荣将医院当时的做法娓娓道来:“我们以呼吸科、老年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内科科室为主,收治重症感染者,短时间内将全院重症床位数扩张到80张。轻症感染者由外科科室收治,重症医学科与呼吸科骨干组成的团队负责每天为全院提供指导。”
在药品、设备、耗材等方面,该院也得到了县卫健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呼吸机、监护仪等重要设备或快速采购,或通过兄弟单位借调,不断地填补该院床位扩张带来的设备缺口。“比如呼吸机,现在我们现在的呼吸机达到了70多台,基本上满足了重症病人的救治需求。”
在整个第二阶段,该院累计接诊新冠感染者4000余人,医院运行情况基本平稳,没有出现不可控的医疗挤兑现象。
孙彦荣表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战练兵,医院在应对重大公卫事件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有效的处置流程。有了这样的收获,医院更加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我是主任,我不能走”
清河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现有人员40名,其中医师10名,护理人员30名。层流净化装置、床旁血滤机、床旁超声、转运呼吸机、重症超声等先进设备为该院重症救治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科室平均每年收治重症病人1000例左右,其中30%左右的病例为脑外伤、脑血管病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该科室配备了河北省县级医院内第一套飞利浦-ICCA智能重症管理系统。“系统可以自动采集数据、自动评分,临床决策功能可以为医生对多种肺炎症状提供技术指导。在疫情高峰期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医疗质量。”清河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克俭如此评价道。
“压力大”是王克俭对去年年末疫情高峰期最鲜明的回忆。作为科室主任,他不仅要承担治病救人的压力,同时还要协调科室的人员、设备、物资,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人员不够怎么办?病人来了收不收?设备不够怎么办?每天处理这些问题,可以说我当时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王克俭回忆道。
但他一边告诉自己“要坚持”,一边看到科室里20多岁的年轻大夫“在医院坚持着,回到家就哭了,第二天还会义无反顾地来上班”。
他说:“我是主任,责任在我,我不能走。”
疫情高峰期,重症医学科接收患者数量达到平时的四倍,王克俭连续在院吃住18天。据他观察,当时科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的护士甚至连续工作20个小时。
这样的苦战赢得了好的结果。渡过整个疫情高峰期,该院没有出现不可控的医疗挤兑现象。
1月15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原院长、重症医学专家席修明,河北省卫健委医政处处长高丽君、医政医管处干事李德思等国家级、省级专家带队的国家巡诊专家组来到该院开展新冠重症患者巡诊指导工作。
在重症医学科,国家巡诊专家组深入了解了该院患者住院现状以及重症患者分类诊断、三级查房制度落实、多学科会诊、俯卧位通气、氧气供应、诊疗方案等情况。重症医学科科室建设与重症救治工作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来院的省、市、县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和县领导给出一致好评。
很重要的四件事
“三年抗疫了,这一次呼吸科发大光、发大热。”回忆起去年年末迎战新冠感染高峰时的工作经历,清河县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冰感慨万千。
该院呼吸科成立于2011年,2019年申请并通过了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认证。现有床位56张,医护团队22人,其中医生8名,护士14名。
在刘冰看来,成功迎击新冠感染高峰,医院与科室做好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提前制定了应对疫情的应急方案。在感染高峰到来前,该院就成立了医护应急预备队,提前购置了呼吸机、病床等相关设备,规划出了可增加病床的病区。在高峰时期,院领导班子统一部署与调配,打破了以往专病专科的界限,全院收治新冠患者。
“我们的院领导和职能科室领导每天都会巡视病区,一旦出现问题当场解决掉,不需要我们再操心向上汇报。”刘冰说道,“并且领导来到病区,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也是一种激励和鼓励。”
第二,建设好专业学组。尽管呼吸科医生人数不多,但却拥有肺病学组、呼吸感染学组、慢性气道疾病学组等七个学组,学组带头人都是进修呼吸内科一年以后,再去专业组学习的医生。应对不同症状的重症患者时,可以及时和学组带头人沟通,甚至通过带头人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我们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刘冰总结道。
第三,加强科室内协作、跨科室协作。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大多存在基础疾病,因此必须做好科室之间的协作、会诊机制。“另一方面,病人多了,劳动压力大了,做好团队协作,医护之间也能够用正能量彼此激励。”
第四,积极交流学习,吸收新知识。刘冰直言: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学习最重要了。
“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新冠,为了应对它,我们必须学指南、学专家共识,再加上实践。”刘冰说道,“这次接诊大量重症患者,对医护来说也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诊疗过程中我们和上级医院的专家沟通交流,碰撞出了一些智慧的火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来到后疫情时代,呼吸科所面临的问题却不比疫情少。刘冰注意到不少“阳康”的患者因为咳嗽频繁或存在间质性肺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如何通过康复治疗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刘冰首先想到的问题。其次,疫情期间扩招的医护人员、新购入的设备、增加的床位,又该如何在未来继续发光发热,也是她在思考的。
责任编辑:程然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