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成功抢救一名重症肺栓塞患者
下午5点30分,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班之后,第二微创妇科病房里一切如常,满满的忙碌身影。突然,走廊里一阵异常的喘息声引起了病房副主任银铎的注意,急忙走过去查看。站在患者身旁的医生周嘉琪立即汇报:“是一名纠正过重度贫血、因子宫腺肌症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1日的患者,刚刚离床,就瘫倒在地,患者今晨血红蛋白89g/L,腹腔淡血性引流液30ml左右”。说话间,患者的主管医生辛兵闻讯立即到场。虽然术后刚刚离床的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低血糖比较常见,但是患者的异常烦躁状态和喘息依然引起了在场医生们的警觉。患者回到病床后,立即接上了心电血氧监测,显示血氧88%,心率145次/分,血压未测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随即开始。
补液、吸氧、升压、床旁心电图、急检各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急请会诊……一条条指令清晰准确地下达,并被有条不紊地执行着。银铎和辛兵站在患者身边评估着患者生命体征,心中的判定不谋而合——肺栓塞可能性最大。
“患者心率慢了,50次/分。”患者突然失去意识。银铎立即开始心外按压,辛兵也交替上阵,轮流实施按压,在火速赶来的第一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刘奉天的协助下,几轮CPR后,患者恢复了意识。看着监护仪上恢复出现的数字,大家缓了一口气。挺过了凶险的一关,接下来仍有一系列的难题。
大面积肺梗塞后的首选治疗就是溶栓,但是仅凭临床判定就进行溶栓是万万不行,尤其对于一名刚过术后24小时的患者。而患者刚刚心肺复苏,搬运检查过程中随时有再次停跳可能。在第一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病房主任赵立、医生刘鑫宇,超声科副主任李晶,以及当天总值班、护理部副主任齐向秀等多方协调努力下,患者迅速完成了心脏超声检查,符合预期判定——肺栓塞的可能性极高。
对于术后患者溶栓方案的选择,经过与第一介入病房 外周血管介入病房充分评估风险后,决定进行血管内溶栓。当天深夜11点的介入导管室内,第一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病房、第一介入病房 外周血管介入病房的医护们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最终,患者平稳地完成了治疗,现已康复出院。
作为抢救过程的主要经历者,我在诸事平稳后,回想当时的种种,感慨颇多。身为医生,经历重症抢救不可避免。一名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需要的因素很多,对于这名患者来说,迅速准确地病情评估、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以及家属的全力配合,都是最终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参与救治的每一名医护人员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仅仅略显繁忙的夜晚。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辛苦也好、劳顿也罢,是穿上白衣、举手宣誓时就决定担当的责任。而对于我,这个患者的主管医生来说,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最大的感慨就是医院多学科团体的鼎力协助。背后有着这样强大的支持力量是我作为盛京人的骄傲和自豪,我会更迅速地成长,依靠着盛京团队,秉承着盛京精神,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第二微创妇科病房/辛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