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标杆丨他们说:医患肩并肩,疫情何所惧?
抗疫,两个汉字,承载的是却是全国医疗卫生战线一千多日夜的奋战。那是一轮轮不舍昼夜、支援抗疫的医疗队,是防护服里被汗水泡得发白的手指,是女性医护剪下的长发,是带病上岗的医护,是面对离世老人的悲伤与无奈……
然而,站在后疫情时代的门槛回望,三年抗疫留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遗憾与哀伤。冲在一线,直面疫情的医务人员们,他们坚守愈久,沉淀的经验与生发的思考也愈多。
近日,在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指导,健康界、健康县域传媒主办的“县域健康大咖播151期:我在‘疫’线——抗疫标杆风采展系列直播第二期”的直播间内,来自浙江、陕西、湖南的三位医生向《健康县域传播平台》以及全国观众们,分享了他们对过去三年的回忆、思考、感悟。
“把医学还给患者”
2022年12月5日,浙江省磐安县迎来了三年疫情以来的第一位新冠感染阳性病例,这座县城三年来零病例的记录就此被打破。
随之而来的,是两个星期里呈“指数级增长”的新冠阳性病例。据磐安县人民医院医疗事业部主任、介入中心副主任申屠敏华回忆,12月23日左右,磐安县达到感染高峰期,彼时医院急诊量为平常时的五倍,发热门诊由一间扩增到12间,一天需要接诊1200多名病人。
磐安县人民医院医疗事业部主任、介入中心副主任申屠敏华
“那段时间,我院的ICU主任连续46个小时不睡觉,一直战斗在一线;呼吸科主任自己的肺部几乎一半都是‘白肺’,他还在坚守岗位。他们是我们医院的‘宝’,最后领导强制要求他们去休息的。”申屠敏华说到,“除了他们的事迹以外,那段时间内我们院内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磐安县人民医院80%的病床都用于救治新冠感染患者,除了骨科和外科合并成的一个病区以外,其他所有病区都成为新冠救治病区。
这导致了大量统筹院内医疗资源的工作,而这正是申屠敏华所在的医疗事业部在当时最重要的任务。除此以外,他还需要组织新冠感染诊疗方案的培训,以及在必要的时候亲自参加门诊值班,支援临床。
由于一直没有出现感染症状,申屠敏华将自己称为“天选之人”。从去年12月5日到今年春节之前,他一直没有休假过。
疫情高峰时期院内医患关系极为和谐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往我们如果没有床位了,要让病人等一两天,可能就会导致医患矛盾。但那段时间患者家属都非常理解我们,他们会说‘你们也辛苦了,我们一起抗击疫情’。”
这也让他对“后疫情时代”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申屠敏华坦言,后疫情时代的医学更要关注医学的人文属性,不能让纯粹的技术提高、器械升级、报表数字的更新,掩盖了医学必须拥有的人文关怀。
“医学应该回归到本身的诊疗过程,不再为了指标或者某些利益而去牺牲患者的利益,这样医患关系一定会更加融洽。”
传好技术与精神的“接力棒”
三年抗疫,对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完成的工作足以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表单。而对于陕西省眉县中医医院内一科副主任武雅玲而言,抗疫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数次支援隔离酒店的经历以及去年12月迎战新冠感染高峰期。
在她的印象里,支援隔离酒店的任务让人“来不及害怕”。任务往往非常紧急,医务人员经常需要在接到通知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内集合出发,“来不及多想,随手拿上几件换洗衣物和生活用品,就跟着大队伍出发了。”
眉县中医医院内一科副主任武雅玲
隔离酒店内完全封闭、与外界隔绝的工作状态,再加之工作的压力,会让绝大部分支援的医务人员进入紧张、焦虑甚至失眠的状态。作为医疗队的负责人,武雅玲一方面需要为队员们开展心理辅导,鼓励队员们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完成隔离者的健康监测任务,并对他们身体的任何不适给予医学处理。
而在去年12月,作为内一科副主任的她更是“医院的宝”。在那段特殊时期,医院内科的医护人员每天要到其他科室查房、会诊、修订或者完善诊疗方案,确保医疗安全,确保患者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治。“那段时间我也和全国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带病上班,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这种工作状态在当时的我院随处可见。”
武雅玲坦言,经过三年疫情,医院对呼吸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还是血气分析结果的判读、CT影像的识别、呼吸机的使用等临床技巧,医院职工都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有效促进了“后疫情时代”临床业务的开展。
三年抗疫,她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科室的进步,更是对医者精神的深刻体会与思考。武雅玲深有感触地说到:“过去三年,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都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边苦着一边累着,但也经常被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温暖。无畏无惧的抗疫精神,医者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坚持了这三年,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现在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今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我们ICU的医务人员,除了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这是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王厚平的肺腑之言。
2020年武汉封城以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当时的龙山县人民医院全员取消了休假,医院领导号召职工进驻隔离病房,为疫情防控做准备。
王厚平心想:“我们搞重症的,不就是需要在这时候迎难而上吗?”
龙山县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王厚平
因此,他成为了该院第一个主动提出进驻隔离病房的人,2020年正月初二,他带队进驻隔离病房。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所带领的团队除了病房通道的布局设计、工作流程的制定之外,还要考虑医疗物资的储备和分类问题。对于患者不仅要安排常规的检查和治疗,还要进行心理疏导。
“那时候大家刚接触病毒,谁也不知道接触了新冠病毒是什么样的后果。不光是病人,医务人员也一样避免不了担忧和恐慌的情绪,而且当时的全国防护物资都很紧缺,我们刚刚进去的时候,防护物资也没有到位。”王厚平回忆道。
在隔离病房的工作为王厚平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去年年底,随着新冠感染高峰期的到来,大量因新冠感染导致的急危重症患者拥入医院。为了抢救新增的急危重症患者,该院领导连夜调备人员、物资,迅速组建了重症二病区。由于人手非常紧缺,王厚平兼顾着两个病区的管理工作,每天都要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安排CT的支持、营养科的支持以及远程会诊等等。
12月的龙山县,多阴雨少晴天,在阴冷的冬天,王厚平却被那时极为融洽的医患关系所温暖、鼓励。他感慨道:“医务人员从病人的这种角度出发,想发设法地给病人做检查、治疗,减轻他的痛苦,这些事情患者都看在眼里。患者会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医患之间是战友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他和神州大地上每一位医生一样,衷心希望这样的医患关系不会是疫情期间的昙花一现,希望医患关系可以越来越和谐。
王厚平说:“这次疫情更让我们有了信心。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甘于奉献,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