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账改革,短期或遇供需侧透支冲动
笔者感触:
向前看:
医保个账改革实际运行的每个地方,每位参保人的个账流入会明显降低。
从需求侧,人性一般可能倾向于“失而复得”,从供给侧,可能也有“趁火打劫”。
医保制度下,待遇享受的实际运行一直复杂,只不过个账改革阵痛期刺激了供需侧透支冲动。
这些可能性倒逼待遇支付管理。医保部门要有后手来应对、过渡这些预期会来的运行压力。
以武汉市为例,在前期已公布的544家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和29家定点零售药店试点的基础上,新增13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00家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保障范围,让参保者就医购药更方便。
这一举措从战略战术看,既是为了摆开架势,增加可及,适应未来管理。又同时带来了管理挑战,可能遭遇违规高峰、低效消费冲动。但总的来说,战略战术上,必须走这一步。
回头看:
卫生经济也像临床医学一样,不是“非对即错”,“正确的”选择含义丰富。
以个账改革前的个账为例,它是没有用处么?当然不是。如果没有用处,现在被改革怎么会觉得切肤之痛呢?用个账直接购药是低效支付么?适合的,就是有效率的。没有不必要检查费用,甚至高效。
为什么回头看呢?是涉及个账改革的当前舆情,使笔者不自觉地回头看一看。
假如全国许多地方都像北京之前那样,允许从个账支取一些结余,个账可能就不会被改革盯上了吧?或者,个账改革就不会让人觉得痛吧?
请注意,个账改革落地时点是一个分水岭:老的个账积累归老办法,新的更大统筹归新办法。
在这个分水岭上,有人不接受变化、不相信实际效果、不愿意为个账改革“同意筹资”。
总的来说,个账改革符合保险工具内在规律。基于风险基础,保险是整体及个体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囤的。个账不应是固定收益。
个账“腾笼换鸟”到门诊统筹的部分,才真正融入到制度正常运转的资本金角色。只有动起来,才比动静结合是更好的保险保障。
总之,短期看供需两侧微观。
感谢张羽岐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