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骨科开大会,来了17个机器人。它们做手术,你放心吗?
2月10日—11日,河南省医院协会骨科医院(科)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骨科医院(科)管理论坛在郑州举行。
与会代表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拉开大会序幕。
此次会议大咖云集,包括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任孟庆虎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徐林教授等在内的百余位各领域专家来到现场,献上了一场骨科交流盛宴。
会上,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院长伊文刚当选河南省医院协会骨科医院(科)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长伊文刚
河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无阴等5人当选顾问。
河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延征等10人当选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首席专家孙永强,当选秘书长。
论坛共设置智慧管理论坛、智能创新论坛和脊柱/关节/创伤机器人手术展示论坛等三个会场。
34位各领域专家,围绕骨科专科医院改革,智能骨科发展趋势及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三个方向,对医工结合、数字骨科人工智能、DRG和DIP、后疫情时代医院(科室)后续发展及管理人才队伍培养等多个热点话题,进行了研讨。
会上,还举行了全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授牌仪式,《人工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策略》赠书仪式和孙永强“青年创新基金奖”项目启动仪式。
▲孙永强“青年创新基金奖”项目启动
这次大会,骨科机器人也来凑热闹,会场来了17个不同型号的手术机器人,有做脊柱的,有做关节的、有做创伤的…让与会者大开眼界。
林进、朱卉敏、孙永强、崔宏勋等专家,还通过直播方式表演了机器人手术。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医工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永强教授称,骨科手术正在步入机器人时代。
骨病患者们,你们做好迎接手术机器人的准备了吗?
0 1 骨科手术,正在步入机器人时代
一提起机器人,大家是不是就想到了电影《终结者》中施瓦辛格那样无所不能的形象?
科幻大片里高大上的机器人,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几年前,河南的骨科专家们,已经在用机器人给患者做手术了。
机器人应用到外科手术中,少说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
2000年,美国食药监局正式批准达芬奇机器人进入临床,成为全球首个用于外科手术(主要是胸腹腔手术)的机器人。2006年,解放军总医院引进了国内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 开启了国内手术机器人时代。
2010年后,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陆续出现机器人身影,目前,骨科脊柱、关节、创伤等手术,都有与之相适配的机器人。
2021年,上海、北京等地,还将机器人手术费用,纳入了医保统筹。
02 机器人做手术,靠谱不靠谱
孙永强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医工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也是全国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河南专家。
他在和患者及家属交流机器人的时候,大家最担心的是机器人做手术,到底靠谱不靠谱?
▲孙永强教授用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
和我们的传统印象不同,这里所说的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具有人形的机器人,而是一套有着机械臂的精密仪器设备,需要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操控,才能为患者实施手术。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机器人是辅助专家手术。机器人根据关节设计理念,通过数据采集和运算,“大脑”、“眼睛”、机械臂通力配合,完成更精细、更精准的手术操作。
▲手术机器人
机器人工作时,手术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安全框内,最大程度地保护软组织不受伤害。
另外,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还会不断自我学习,不断升级更高版本,不断提高手术效果。
所以,患者们完全不用担心机器人手术的安全问题。
即便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机器人变得更高级了,但它的发展方向仍然是人机协同,而不是机器人单兵做战。
03 和医生比,机器人的优势是啥
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是骨科传统手术面临的难题。
看不见,指人眼无法看到手术的内部结构
打不准,即打螺钉时,人手的稳定性和操作精度不够
拿不稳,指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医生的稳定发挥
面对这些难题,骨科手术机器人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机器人会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同步传输至系统。然后,手术机器人通过精准的图像定位算法,执行医生发出的动作指令。
与人相比,机器人还不会累,无论连续做多少台手术,它的精神始终饱满,不会出现疲劳手术的情况。
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能滤除人手的生理性震动,增强操作的稳定性,保证手术的精细和安全,达到超越人手的效果。
手术时,机器人手术刀具的运动范围,会被限制在安全边界内,能有效保护韧带、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和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还有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04 手术机器人,越来越好
机器人手术,在骨科专家和软硬件工程师的跨界合作下,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
将来,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手术机器人的价格会降到更多医院买得起,养得起的程度。医保向机器人倾斜的力度,也会加大。
到那时,机器人做骨科手术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受益最大的,最终是骨病患者。
孙永强教授说,这就是医工结合的妙处。
声明:凡标明原创的文章,均为老蔡导医独立创作。任何单位、个人未经许可,谢绝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