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医疗|创新应用案例看医学影像AI的发展趋势

2023
02/17

+
分享
评论
中关村水木医疗
A-
A+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AI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一体化智能诊疗是大势所趋,加强产学研医协作,共同推进医学影像AI行业发展,充分发挥AI所带来的应用价值,提供智能化诊疗解决方案,服务社会。

本文主要介绍医学影像AI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医学影像AI发展进入快车道;二是从单点突破、单点应用发展为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的一体化智能诊疗场景;三是加强产学研医协作,推动前沿科技发展。并列举三个案例:脑卒中急诊、肺癌防控与诊治、一站式放疗,讨论如何通过AI建立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体系。

一、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三大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AI发展进入快车道

1.医疗行业进入数智化爆发期

由于医疗产业链比较长、技术积累要求高等原因,医疗行业在数智化发展过程中相对缓慢。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策推动与技术壁垒的突破,特别是在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了医学影像AI行业数智化高速发展。

美国是全球最早推动医学影像AI发展的国家,2017年,FDA发布了DHIAP数字健康创新行动计划;2018年,获得FDA许可的医学影像AI项目涌现;2020年欧盟发布了专门的人工智能白皮书,目的是协助欧洲各国加强在AI领域的发展。我国早期处于缓慢预热的探索阶段,但自2020年起,药监局加速推进三类证,医学影像进入审批快车道,医学影像AI行业快速发展。

2.医学影像AI市场潜力大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医学影像AI行业到2027年时,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800+亿人民币,如北美地区等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在2026年就将突破五百亿;未来欧洲将发展成为第二大的医学影像AI市场。而亚太地区将会成为增长规模最高的区域,预测2026年将会突破千亿市值,市场潜力巨大。

3.中国医学影像AI高速发展

中国医学影像AI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影像设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的源头,它的国产化及普及化深刻影响医学影像AI的发展进程。2010年,基础影像模块如XR的国产替代率相对较高(63.6%),但高端影像设备如CT、15T及以上的MRI、核医学设备等的国产替代率非常低(分别是10.1%、0.6%、0);2020年时,基础模块变化不大(如XR达64.9%),但高端影像设备的国产替代率跃升(CT、15T及以上的MRI、核医学设备分别是38.3%、40.3%、43.9%)。

 7011676619906236

图1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国产化率(2010年)

 78161676619914779

图2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国产化率(2020年)

(2)技上取得突破提升医学影像AI相关的科研文章发表量持续上升以顶级期刊TMI(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的论文发表数量为例,2000-2018年线性增长,2018-2021年呈指数性增长。

3我国政策支持。随着药监局加速推进医疗器械三类证,获批三类证的AI产品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治疗领域(肿瘤、心血管、肺结节等)与应用领域(检测、筛查、诊断等)。

)从单点应用发展一体化智能诊疗解决方案

早期医学影像AI行业初露头角,只能逐点突破、单点应用,如肺结节检测、骨折等治疗场景,应用领域都较为匮乏。

但如今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的一体化智能诊疗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通过AI提供一体化的院方解决方案,从各个临床环节进行渗透,涵盖体检、筛查、随访、诊断、治疗等多个治疗场景。

加强产学研医协作,推动前沿科技发展

AI能够解决医生非常困难甚至是不能做到的事情,获取人工难以获取的数据或科研成果。例如:对于出生24个月内的婴儿,通过AI描绘脑皮层厚度的发育轨迹,了解不同脑区之间随着婴儿发育年龄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医学影像AI行业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协作,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数据实验与验证、发表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充分发挥产学研医的应用价值。

二、医学影像AI创新应用案例

(一)脑卒中急诊

脑卒中是一种跟时间赛跑的疾病,对于脑卒中患者,每一秒钟会损失上百万级别的脑神经细胞,故脑卒中救治的首要是流程快速。

1.传统流程低效,存在四个问题

(1)流程复杂:多模CT影像检查繁多,也导致精准化诊断、治疗复杂。

(2)耗时耗力:CTA、CTP重复操作步骤繁多,后处理时间长,尤其是传统工作站需要很多手动操作,导致出报告时间高达30分钟,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3)缺少量化和可重复性的评估工具:如出血患者,需测量出血和水肿体积,评估严重程度。但不同医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测量往往存在一定误差,且不能重复。此时AI可以发挥优势,测量完全自动化、快速且可重复,进行出血和水肿体积的分析、ASPECTS评分、灌注分析中的核心梗死区/MISMATCH体积以及CTA中血管狭窄/动脉瘤的定量评估等操作。

(4)会诊低效:救治脑卒中病人需要放射科、神内科、神外科、介入科等多科室协作。以往各个科室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分享,会诊低效,但通过人工智能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使多科室真正围绕病人给予服务,提高会诊效率。

2.建立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体系

(1)早衰联防。对于尚未患病但属于高风险的人群,进行无创的智能化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并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卒中风险。

(2)急诊场景。对于已发病的病人,进行一站式诊断,评判出血缺血、CTP脑灌注等。

(3)急救场景。基于检测结果进入规范且可重复的救治流程,使决策规范化、精准化。

(4)健康管理。通过智能健康管理及量化评估和随访,实现全流程智能追踪病情,对病人进行预后管理。

(5)科研场景。基于前述流程的量化分析结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改善脑卒中治疗方式、优化流程。

肺癌防控与诊治

我国肺癌防控与诊治形势非常严峻,年发病人数80万,确诊晚期比例达85%,救治成功率不高,五年生存率仅有16%。

1.问题主要在于防、诊难:

(1)人群覆盖“窄”,预防阶段介入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少,高危风险人群发现不足。

(2)筛查效率“低”,存在早期微小结节容易遗漏等问题。

(3)肺癌诊断“难”,CT扫描出的肺结节约95%属于良性,5%的恶性往往会有遗漏。

(4)患者失访“多”,缺少智能化规划管理,很多患者失访率高,导致晚期癌变。

2.建立智能化的闭环管理:

为解决肺癌防控与诊治难点问题,建立从源头到结束随访的闭环,实现对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院前评估。群众手机扫码填写基本问卷,了解是否有吸烟史、年龄等高危因素,评估发病风险;基于评估信息建立区域中心,针对高危人群建立数据库,发送自动提示进行定期检查。

(2)筛查阶段。使用人工智能对CT腹部以下进行自动检查与分析,引入质控,判断片子是否合格,实时提示,提高拍片质量。

(3)诊断阶段。对于疑似患者,深度分析结节形态、大小,设计更多影像模态,确诊良恶性。

(4)治疗预后。规划确诊患者的外科手术,通过AI技术赋能手术科室,进行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及疗效评估等。患者治疗痊愈后,进行定期随访提示,提示病程后期发展以及治疗效果评估。

放疗治疗管理

放疗是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流程繁琐复杂,医务人员需要进行高强度且重复性的工作,比如2-3个小时的靶区勾画。

建立All in One一站式放疗解决方案,提高流程效率。首先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患者定位,自动拍摄高质量图像;再使用人工智能进行靶区和危机器官的自动勾画,把原本需要将近几小时的时间压缩到将近两分钟左右;最后,自动创建与优化计划,执行。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AI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一体化智能诊疗是大势所趋,加强产学研医协作,共同推进医学影像AI行业发展,充分发挥AI所带来的应用价值,提供智能化诊疗解决方案,服务社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人工智能,医学,医疗,影像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