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竖脊肌阻滞的起效作用更好?
本文由“梧桐医学"授权转载
如果你也在关注神经阻滞领域,那么『竖脊肌阻滞』绝对是近几年最火的技术之一。竖脊肌阻滞从2016年提出之后,从甲状腺手术到前列腺手术都有涉猎,各种研究都如火如荼。接下来我们就来回顾下竖脊肌阻滞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2016年的这篇文献最早提出了一种新的筋膜间阻滞,命名为竖脊肌阻滞(ESP),最早被用于肩背部慢性疼痛的治疗。
竖脊肌阻滞为什么火?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简单,有横突骨性结构作为指引,远离胸膜。临床操作非常安全,且有一定程度向椎旁扩散的可能性。目前的文献在脊柱手术、胸部手术、腹部、肩关节、髋关节手术中的研究非常的多。
目前争议的最大点在于完成阻滞后测量前支相关区域的平面时,平面往往测不出来。虽然竖脊肌的优点和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目前研究的重点也都是在术后疼痛评分的减轻、生活质量的提高、阿片类用量减少等等。
但是很多患者不能在『30min后』明确测出前胸壁的阻滞范围,有的患者甚至1h在胸前仍不能测出痛觉减退区域。
其次,从临床效果看,部分胸科手术、腹部手术镇痛作用有限。没有文献里报道的这么好用,部分患者甚至单纯用竖脊肌平面阻滞出现无镇痛效果的报道。
竖脊肌阻滞可能的作用机制
『肋横突孔扩散』:如图左边所示:从横突间位置注药通过肋横突孔渗透到椎旁间隙(右侧标记位置为肋横突孔所在)。
『竖脊肌平面外侧扩散』:通过竖脊肌的外侧扩散至肋间神经、前锯肌进而发挥作用。
目前具体的作用机制还尚未清楚。针对竖脊肌阻滞的作用机制也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尸体解剖、活体实验等等,各项研究之间都存在很大的矛盾。
几篇最新的活体实验
这篇文献选取了10名健康活体志愿者,完成了单侧的ESP阻滞,通过1h后进行MRI检查检测扩散范围,并且测试针刺和冷感觉的丧失范围。
『实验结果』表示: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椎旁间隙、肋间间隙、椎间孔、硬膜外间隙的扩散。而感觉的丧失则每个志愿者之间差异较大。
如何让竖脊肌阻滞的起效作用更好?
0 1
竖脊肌留置导管采用持续竖脊肌神经阻滞,一般来说,椎旁置管难度较高,而竖脊肌置管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较高,而持续的竖脊肌阻滞也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竖脊肌扩散的问题。
2
尽量在患者麻醉之前实施竖脊肌阻滞,利用竖脊肌自身的张力和胸腔内存在的负压可以加速竖脊肌的扩散,刚快的起效。
0 3
联合其他阻滞,例如单次的胸椎旁阻滞然后推到竖脊肌平面置管,既可以快速起效,也可以安全有效的实施持续神经阻滞。
总之,目前竖脊肌阻滞还有很多的研究可以去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