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吴承瀚博士:DBS为治疗难治型抑郁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2023-02-14 20:01   爱思唯尔

抑郁症是世界上最常见、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最大、造成最重社会负担的疾病之一。

本次访谈我们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研究生导师,吴承瀚博士

获奖学者

15461676369016166

吴承瀚博士及其家人与团队(图片由作者提供,吴承瀚博士为前排左二)

吴承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后。与妻子萧培彦育有两名子女,先牧和先耘。

97451676369016383

15181676369016722

ISSN:1935-861X

CiteScore: 12.6

影响因子:9.184

访谈内容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及/或所在团队的科研领域及方向?

我们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实验室,专攻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神经调控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脑机接口从理论到动物模型到临床应用的探索。

您在Brain Stimulation期刊发表了题为A connectomic analysi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的文章,能否请您和读者分享这项工作的创新之处及应用/发展前景?

抑郁症是世界上最常见、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最大、造成最重社会负担的疾病之一。有至少五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对传统药物和行为治疗反应不佳,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为治疗难治型抑郁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DBS治疗难治型抑郁症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目前国际上总共有七个不同的神经解剖结构作为DBS的潜在靶点被应用在临床上。因为这七个靶点都是由不同研究团队提出的,所以过去的研究大部分都专注在单一靶点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将这七个靶点放在一起比较,而且不是研究靶点本身,而是从神经纤维和环路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不同靶点在不同神经环路的参与程度,以及背后潜在机理的探索。将神经纤维与环路信息纳入靶点定位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症状选择不同靶点,是国际上的新趋势,我们的研究也帮助回答了部分关于靶点定位策略以及个体化治疗的问题。

您为什么选择在Brain Stimulation期刊发表您的研究成果,在您看来,开放获取对于作者和读者有哪些益处?

Brain Stimulation是神经调控领域里名声很好的一本期刊,有临床研究,也有基础科研,是我的菜。Open access可以让世界上所有对研究感兴趣的人都能够获取到全文文献,在当今这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世界上,open access对资源有限的个人和机构尤其有意义。

工作之余,您通常会以哪些方式来放松并获得灵感?

我喜欢读书、看电影、逛展览,看看完全不同领域的作家、导演和艺术家们如何用各自的方式来阐述他们想要传达的内容。我也喜欢冲浪,独自一人在汪洋大海中,坐在浪板上载浮载沉,是我和大自然对话的方式;看着一波波海浪来去,也会让我联想到脑波在脑海中传递的过程。另外,我常常是在洗碗、打扫的时候想到些新点子,这当然不是我放松的方式,但是会让我更有动力去完成这些家务吧。

您对刚进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有什么好的建议?

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无论是某个疾病、某个技术、某个蛋白、甚至只是某个现象,但是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探索、去学习、去回答自己心中的某个问题,同时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尽量不要随波逐流地去盲目追寻所谓的研究热点。也不要害怕失败,科研本是件浪漫的事,不要过度看重结果而忘记享受过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神经外科,抑郁症,DBS,吴承瀚,靶点,脑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