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的上百盒的布洛芬被扔垃圾桶”新闻背后是药师科普工作的缺失
#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 、#网友囤1000片退烧药全砸手里了# 登上微博热搜后,各个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人为药品惋惜怎么不送出去,有人讽刺是自作孽等等。
虽然这个热点新闻过去有一周多了,距离2022年末那场惊心动魄的“抢药大战”也过了2+月,但是想来当时种种严峻形势,还如犹在昨日、历历在目。
“抢疯了”
12月8日,全国解除对covid-19防疫管控后,第一波疫情波及全国,医院门诊和住院病区迅速涌入大量发热患者,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是一瞬间,出现囤"退热药"及“清热解毒药”行为,医院里医生们,不管是发热的还是不发热的,即使自己不买的,但是架不住家人、朋友的求助,直接连花清瘟胶囊20盒、对乙酰氨基酚混悬10盒、布洛芬混悬液10瓶...大包小包的拿走,药剂科这些药的库存几乎接近清空!
“为什么只盯着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被买光了,发热和疼痛的人们却没有药吃!人们越来越恐慌,而我开始迷惑,怎么大家只知道布洛芬,只知道对乙酰氨基酚?公众号和其他渠道都在宣传他们两个怎么吃,吃多少。可明明具有退热作用的药物多达10+种,怎么大家就只知道他们两个啊!那么多解热镇痛消炎药,都忘了吗?
我开始呼吁“不要再盯着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了,双氯芬酸钠、萘普生、塞来昔布跟布洛芬一样,也有退热作用啊”,一开始有人不相信,甚至有医疗朋友质疑,那些不是止痛药吗?
悲哀!
“20盒、10盒的药被拿回去,怎么可能吃得完”
“我要2盒、帮我开3盒啊,我要10盒!”,面对疯狂的局面,我又对周围的朋友、同事呼吁,“一个人吃的话买1盒就够了而且肯定会有剩余,家里有多个人的就准备最多2盒退热药,也就够了”。
但是仿佛周围只听到我一个人在呼喊,同事朋友还在抢!直到药剂科采取限购措施,先是限购2盒,然后限购1盒,后面直接限购2粒、2片。
可后来,社会上还是发生吃过量药发生肝损害的病例...
几周后,随着阳康的人越来越多,吃药、囤药的情况后终于得到缓解。再后来聊起当初自己找药、抢药、囤药的糗事,大家都讪讪一笑!仿佛忘了家里柜子里还放着几盒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颗粒、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布洛芬胶囊...
直到“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的新闻词条,一下子把我拉回那个全民疯狂的时期。
合理用药宣传,是口号还是行动?
我开始回想和思考,我们那段时间,是不是做的太少了,尤其是作为一名药师,日常的用药科普宣讲,是不是从没做到位过。
关于退热药,明明所有“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剂量合适及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都是具有安全且有效的退热(退烧、降温)作用。但怎么绝大部分群众就只知道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只关注了儿童群体,一直宣传了对他们安全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而遗漏和忽视了可用于成人、老年人甚至妊娠/哺乳女性的"退热药"的用药科普和宣讲!?
关于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我们药师明明心里清楚,它们对于新冠病毒肺炎治疗,甚至发热、疼痛的治疗都没有明显获益作用,却还是发生了普通群众和医务人员抢购10盒连花清瘟胶囊、10盒抗病毒颗粒、10盒四季抗病毒合剂等等情况。这会不会也是我们没有讲解和宣传合理用药到位?
有的人明明没发热,没有浑身酸痛,没有感染,也要去吃阿莫西林、布洛芬、双黄连等等药品做所谓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而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明明没有肺炎,还偏偏就要吃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甚至一个不够再加两个。是不是我们药师对抗菌药物的认识、管理和指导也存在缺失?
还有好多好多...
药师,明明可以影响到更多老百姓、诊治医务人员,促进和加强他们对药品的了解、认识和熟用。
可我们似乎只存在于医疗系统的犄角旮旯里,只在冷不丁的时候被人问起!发出的声音,也总被忽略!
如果做的再多一点
“全院还有谁没被蔡老师骂过?”一名医生,也是我好朋友对我调侃道:“我们都被蔡老师骂过”。
我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叮咛周遭朋友,注意生病用药的细节,也无数次义愤填膺的质疑和矫正医生朋友种种不规范用药行为,既惶恐不安,又痛心疾首!
我认为药师,应该是最懂药的老师
它不应只是一个工作岗位,它应该是一种光辉、一种温度,能让人感知到,被指引和温暖到
可脱下白大褂,我们是不是就没有了从事药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离开药房或者病区后,就没想过还可以对身边亲戚、朋友做服药宣讲、用药科普?
药品,也许可以再生产,但如果我们全体药师的用药科普做的更多、更广、更好,能获得更多的信任的话,是不是下次遇到类似的用药紧急情况,可以避免更多的药品被浪费,让这样的事件,不再成为发生,不再成为新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