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小弹簧圈解决大问题:心内二科团队成功完成我院首例弹簧圈植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病例

2023-02-14 09:37   广药大附一

弹簧圈栓塞方法对相应间隔支进行精确定位栓塞,可以高选择性栓塞靶血管,较无水酒精消融更具有精确性,而且手术并发症更少,因而该疗法较其它治疗方法更加安全有效。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二科团队在曾智桓主任的带领下,通过介入方法使用弹簧圈封堵间隔支,成功治疗一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患者为43岁的陈大哥,本次因反复胸闷及活动后气促入院。患者胸闷症状有10几年,初期症状轻微,未重视。但近半年来自觉症状明显加重,稍一活动就气促明显,入院后心脏彩超明确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室间隔最厚的部位达18mm(正常9~11mm),左室流出道压差达94mmHg。进一步行心脏MR以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了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综合相关检查,考虑患者胸闷及气促症状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如何解除心肥厚所致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科内讨论以及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结合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曾智桓主任制定了使用弹簧圈栓塞选择性的栓塞冠状动脉第一间隔支的治疗方案。

10571676331728372

2023年1月12日,在导管室完成微创介入治疗。术中,曾智桓主任团队顺利使用微导管循着导丝到达预定位置,于第一间隔支置入弹簧圈2枚,复查造影提示该间隔支血流完全消失。

74921676331728996

术后患者出现胸痛,肌钙蛋白升高,提示栓塞治疗有效,室间隔肥厚心肌出现了坏死,这与预期的手术目的相符合。持续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三天患者自觉活动后气促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较前有所下降,最厚处为17mm,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的94mmHg下降至57mmHg,术后的第四天患者步行出院。随访2周,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常规活动无再发胸闷及气促。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肌病,但危害程度一点都不小,部分患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直接表现为猝死。该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缓解流出道狭窄、增加左心室充盈量及预防猝死。具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而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切除部分肥厚的心肌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临床应用相对受限。目前,介入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方法主要有无水酒精化学消融、凝胶微粒栓塞、经导管射频消融等。

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方法,但消融面积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引起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也存在泄漏至非靶血管中,引起无关心肌的误消融。术后还有引起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风险。凝胶微粒栓塞的主要问题是凝胶很快被机体吸收,并可引起免疫反应。而经导管射频消融存在手术时间长,消融不彻底等风险。

弹簧圈栓塞方法对相应间隔支进行精确定位栓塞,可以高选择性栓塞靶血管,较无水酒精消融更具有精确性,而且手术并发症更少,因而该疗法较其它治疗方法更加安全有效。

本次心内二科曾智桓主任团队开展此项技术,证实选择性栓塞间隔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填补了我院在心肌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面的空白,提示我院心内二科团队在该项介入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心内二科

初审:王媛

审核:林锐锐

审定发布:张锡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弹簧圈,气促,栓塞,消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