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快报 | 利奈唑胺诱导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

2023-02-13 10:55   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

研究确定了利奈唑胺诱导的周围神经毒性,并证实利奈唑胺是通过阻断SCs自噬通量来实现的 。

作者:袁媛1,李金梦1,陈雁虹2,蔡青山1,徐颖颖1,林露婷3,郎雅珍1,郭苏杭1,张若英1,蔡鑫君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药学部;2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3浙江中医科大学药学院

通信作者及单位:蔡鑫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药学部

Mechanism underlying linezolid-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Yuan Y, Li J, Chen Y, Cai Q, Xu Y, Lin L, Lang Y, Guo S, Zhang R, Cai X.

Front Pharmacol,2022,13:946058.

doi: 10.3389/fphar.2022.946058.

PMID: 36160387.

研究背景

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仍然是主要的全球卫生问题,目前还没有全面的治疗干预措施。近年来,利奈唑胺已被广泛应用于MDR-TB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随之增多,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探讨了利奈唑胺诱发MDR-TB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提出自噬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2份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MDR-TB患者问卷,其中10例患者出现疼痛。疼痛主要集中在足部,并伴有麻木。随后,我们用SD大鼠和施万细胞(Schwann,SCs)探讨其机制。结果发现,长期使用利奈唑胺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稀疏排列,并伴有相关的神经元、髓鞘损失和自噬结构蛋白(LC3B)表达下调。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表明利奈唑胺可抑制SCs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p-AKT、P62蛋白表达升高,LC3B蛋白表达降低。此外,自噬抑制剂氯喹(CQ)也表现出与利奈唑胺类似的实验结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奈唑胺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与自噬通量的抑制有关。

研究方法

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根据纳排标准从我院招募了12例MDR-TB患者,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的疼痛类型、持续时间等关键临床信息。再采取体内外实验,通过BBB评分、行为轨迹分析、WB、免疫荧光、使用自噬抑制剂等方法验证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本实验收集的患者临床信息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该方案。

研究结果

1. 临床调查问卷情况:我们确定10例患者出现了利奈唑胺引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轻度疼痛 (图1B)。除疼痛感外,83.0%的患者出现麻木 (图1C)。此外,66.6%的患者报告利奈唑胺引起的疼痛主要发生在足部 (图1D)。

38401676331274402

图1利奈唑胺致疼痛的类型及特点分析(12例)

A:纳入患者的性别比例。B:患者疼痛程度。C:疼痛类型分析及比例。D:疼痛的部位和比例

2.动物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利奈唑胺不影响大鼠的行为能力(图2A-B),但引起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神经纤维和髓鞘排列稀疏(图3A-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我们观察到利奈唑胺给药后坐骨神经LC3B的表达明显降低(图3D-E),提示利奈唑胺有助于阻断自噬通量。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噬在利奈唑胺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我们选择SCs细胞进行后续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暴露于250μg/ml浓度72h时,SCs细胞伪足缩短,细胞形状呈圆形(图4D)。单克隆实验结果也证实,在该剂量下,SCs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图4E-F)

73561676331274622

图2利奈唑胺对大鼠行为和体质量的影响

A-B:各组大鼠体质量记录。C:各组BBB评分。D:每组大鼠4周时的行走足迹

29311676331274789

图3利奈唑胺对大鼠坐骨神经的影响

A-C:抗mbp抗体(红色)和抗nf-200抗体(绿色)染色大鼠坐骨神经切片的代表性图像和定量分析(比例尺=10μm)。D-E:大鼠坐骨神经免疫荧光图像及分析。红色为抗lc3b抗体(比例尺分别为50μm和10μm)。* *: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

46681676331275134

图4利奈唑胺诱导SCs损伤的体外模拟

A-C:不同浓度利奈唑胺对SCs增殖的影响。D:光镜下SCs的形态(比例尺为100μm和50μm)。E和F:不同浓度利奈唑胺对SCs菌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比例尺=500μm)。*: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

3.体外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给予利奈唑胺后SCs细胞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SCs的自噬途径被抑制(图5A-B),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我们添加氯喹进行验证,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A/B表达水平的变化。我们发现利奈唑胺和氯喹都可以降低LC3A/B的表达,同时使用利奈唑胺和氯喹可以更明显地抑制LC3A/B(图5E-F)。因此,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可能通过抑制自噬途径而抑制SCs的增殖。 36631676331275419

图5利奈唑胺抑制自噬通量

A:利奈唑胺处理组SCs中p-AKT、p62和LC3A/B的蛋白表达。B:将p-AKT、p62和LC3A/B的强度归一化至GADPH。C:氯喹(40μM)和利奈唑胺暴露72h(比例尺=100μM)后SCs的形态特征。D: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组中SCs的增殖情况。E:加入氯喹和利奈唑胺72h后LC3A/B蛋白在SCs中的表达。F:LC3A/B强度归一化至GADPH。*: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

研究结论

研究确定了利奈唑胺诱导的周围神经毒性,并证实利奈唑胺是通过阻断SCs自噬通量来实现的(图6)。这可能是干预利奈唑胺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潜在策略。

18291676331275648

图6利奈唑胺诱导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图示

注:除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刊登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观点。

供稿:袁媛

编辑:孟莉

审校:范永德

发布时间:2023-02-1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利奈唑胺,结核病,诱导,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