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教授:聚焦再生和肝纤维化,再议肝衰竭的分型与预后
2023年1月6日-2023年1月8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于福建厦门隆重召开。
肝胆相照平台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接受访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预后分型和长期转归进行观点分享,现将精要整理如下。
肝胆相照:我们了解到,您团队基于临床转归、预后、时间发展轴、动态指标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进行了新的分型,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陈煜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程变化多样、个体差异较大,接受治疗时机不一,为了更细化精确地对患者进行管理,我们根据患者总胆红素、PTA动态变化及预后动态变化(4、12周生存情况),将ACLF患者病程分为A型快速进展型、B型快速恢复型、C型缓慢进展型、D型缓慢恢复型和E型缓慢持续型(表1)。
该动态分型可以区分患者肝移植的紧迫性,以利于肝移植供肝资源的合理分配:
A型病情进展快,应紧急或优先考虑肝移植;
B型不需要肝移植;
C型可进入肝移植队列,等待或择期肝移植;
D型应加强内科、人工肝和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肝脏再生,避免急于行肝移植;
E型肝脏恢复时间长,在控制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后,即使肝功能指标未达到恢复标准,在做好宣教后,患者可转到社区医院或居家修养,定期复查、随诊。
同时,不同的临床分型患者对人工肝治疗的次数和反应也有所不同:
A型病情进展快,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可能较差或者没有人工肝干预的时机;
B型可能不需要进行人工肝治疗或较少次数的人工肝治疗即可恢复;
C型依赖人工肝治疗的次数较多,但效果可能不理想,应争取多做,以延长生存时间,使其成功过渡到肝移植;
D型对人工肝治疗效果好,治疗次数不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多治疗次数;
E型接受人工肝治疗有可能会加快病情恢复,但效果不肯定,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人工肝治疗的次数。
肝胆相照:在肝衰竭的中长期预后转归中,肝细胞再生与纤维化起到哪些作用?
陈煜教授:ACLF中长期预后根据24周生存状态可分为5个等级:I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II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性的肝硬化;III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lV级为肝移植后存活结局;V级为死亡结局。
中长期预后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存状态,更要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肝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在ACLF的中长期预后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患者经历急性打击后,肝脏进行修复,这需要炎症停止、结构重建、功能恢复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肝细胞再生和纤维化都是修复的机制,我们希望肝细胞通过再生进行修复,这需要充分的休息、营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因此,ACLF患者存活下来后,仍要密切关注患者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情况,及时启动抗纤维化治疗。抗炎、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纤维化应贯穿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的始终。
专家简介
陈煜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主任(疑难肝病与人工肝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秘书长、委员、终末期肝病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副组长,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肝衰竭及人工肝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重症肝病学组副组长,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协会医疗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胃肠病与肝病杂志》审稿专家,参与《人工肝脏治疗学》、《实用人工肝治疗操作手册》、《突发传染病防治教程》、《疑难重症肝病100例》、《全国肝病科普咨询专家规范化培训试题》、《传染病学》及英文版等多部著作的编写。
整理/肝胆相照平台 审校/陈煜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