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平台|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
获第九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三级医院护理专场-B圈组”一等奖
活动主题
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
目标设定
通过本次改进,将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由10.6%降低至4.1%。
问题真因
(1)缺乏院前指导规范。
(2)围手术期管理流程不规范。
(3)延续护理不到位。
拟定对策群组
对策群组一:制定动静脉内瘘院前指导规范,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
(1)成立动静脉内瘘管理团队,实施专业化管理。团队设统筹兼顾、指导、督导各1人,并建立两个工作小组,组一负责进行文献回顾、资料分析、数据查询,组二负责指导护士参与方案实施。
(2)联合血液净化中心、肾内科、心内科等科室,召开多次会议,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院前实施干预。针对转科患者,会诊时提前干预;针对置管透析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
(3)科室自制警示手环,佩戴于患者腕部,提醒医护人员保护患者腕部血管,并准备不同力度的握力球供患者使用。
(4)自创“田氏五步法”血管操,指导患者练习,从而促使血管尽快达到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田氏五步法”血管操:①全身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②局部运动,准备做动静脉内瘘的上肢绕肩关节运动;③侧卧位,上臂下垂低于床,提哑铃每次持续5 min;④上臂束止血带,松紧适宜,握弹性物品如握力球,每天500次~600次;⑤慢慢还原。
(5)制定动静脉内瘘院前指导规范,建立院前指导工作流程,并在门诊推广使用。
对策群组二:实施“VAP”评估模式,制定围手术期管理标准化流程
(1)科室引进一台B超机,医生将传统术前B超评估改为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前阶段性评估。
(2)护士实施“VAP”评估模式,V即视诊,A即听诊,P即触诊,护士班班评估、交接与记录,及时掌握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
(3)优化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评估流程。
(4)科室自制“四维一体”(抬高、制动、保暖、锻炼)多功能上肢垫,方便患者使用。
(5)科室淘汰功能单一的烤灯,引进一台专业红外线治疗仪,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后使用,以促进患者内瘘成熟。
(6)面对不同患者,利用宣教手册、视频等不同手段,进行个体化指导。
(7)制定动静脉内瘘术后锻炼规范和围手术期管理标准化流程。
对策群组三:构建“互联网+”智能宣教模式,优化院外延伸服务
(1)出院前,就出院后动静脉内瘘监测方法对患者及主要照顾者进行指导。
(2)建立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定期推送宣教知识。
(3)利用微信公众号消息回复模块,及时回复患者反馈问题。
(4)科室联合各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解析疑难病例。
(5)联合专科联盟血液净化中心,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及时反馈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
(6)线下定期举办肾友会及义诊活动,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
效果确认
改进后,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提高为3.3%。目标达成率为112.36%,进步率为68.58%。
下一期活动主题
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 王涛等
文章刊期:2022年第12期
图文编辑:吴小红、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