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萌动
导言
在门诊陆续遇到几个年龄相仿的学生,历经折磨之后,他们实在难以再支撑下去时才想到来找医生,才将自己的内心伤痛袒露于医生面前。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同时也作为一位母亲,面对这些患病的孩子,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一直思考着如何把孩子们的故事和心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父母看到,看到孩子心灵上的伤痛,并能带着爱与温暖去支持、鼓励和疗愈他们……
文章中的人物萌萌是许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孩子的缩影,他们正在承受抑郁的痛。他们并不是矫情,在你不知道的角落,孩子早已伤痕累累。虽然患病的只是孩子,但问题却牵涉整个家庭。诊室内看到的是孩子的情绪,但暴露更多的却是诊室外家庭内部的问题,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关系,只有处理好了关系,问题才能更好地得以解决。
秋风送爽,树叶飘摇,周五的门诊,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我脚步轻快地来到诊间,再次见到了可爱的萌萌,她双眼含笑,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只见她清秀的面庞上曾经满布的愁云不见了,脸颊左侧的小酒窝也显现了。
看到她的笑容,我也油然地感到快乐。她的心情不再那么沉重,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想起初见她时的情景,那是两周前的周五门诊,天下着雨,门诊外大部分是病情稳定来复诊的患者。 离下班还有20分钟时,诊间的门被轻轻地敲了两下,我应了一声,没人进来,于是门再次被礼貌地敲了3下,我在里面提高声音喊道:“请进!” 一 位穿着校服的小 女孩推开门探进头,扑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额前的刘海上还挂着雨珠。 她小心翼翼 地 推开 诊室的 门,进来 后 又把门紧紧地 关好。 我关切地 说了句: “淋 雨了啊 ,请坐吧,我给你拿纸巾擦擦头发。 ” 并示 意她 可以坐在椅子上 。 我 转 过身来 , 她还没 有坐下 ,那双 大 眼睛里 噙满晶莹 的泪水快要溢出来了。 看 得出来,她在 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可以说说吗?”我直接进入主题。 不问还好,一问却把她的眼泪从眼眶里逼了出来。她顿时泪如雨下,过了一会儿萌萌用手擦干眼泪说:“医生,不好意思,我平复一下和你说。” 然后她用纸巾,把留在面颊的泪水擦干,深吸一口气说,“医生,我在高中的时候被诊断为抑郁症,当时没有治疗,刚好放假,休假在家一段时间,后来慢慢就好了。现在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时期,做什么事情都不开心,也不想去做,有时候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感觉好像为别人在做。” 我问她:“这种情况多久了?” 萌萌回忆了一下,说:“这次大概……是从大一开始……”
19岁的萌萌是一名大二的艺术生,从小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长,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的骄傲。 从她上学开始,妈妈就给她报了许多课外班,有文化课的,也有素质培养的,钢琴、舞蹈都是专业级别。 一直以来,萌萌都觉得自己学的好累,当别的同学可以开心、自由地玩耍时,她却奔波于不同的课外班。 有时候获得了一些成绩,自己也会感到喜悦,但喜悦的心情持续时间都很短暂,往往会被接踵而来的无休止的课程而冲散。 长期的情绪积累导致萌萌在高二时出现心情低落、多愁善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后来妈妈带她去看病,诊断是“抑郁症”。 经过治疗后萌萌慢慢从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之后她参加高考,考上了自己和妈妈都心仪的学校。 进入大学后,妈妈时常打电话来询问学校和学习的事情,得知学校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她要求萌萌去参加,但是萌萌自己觉得现在刚刚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每天的功课和练琴几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学生会的事情。 然而,在妈妈的一再要求下,萌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了竞选,最终萌萌竞选成功,但在进入学生会一段时间后,她感觉做事力不从心,觉得压力很大,心烦,没有愉悦感,睡眠质量下降,晚上躺在床上脑子会想很多,有时候会在半夜哭醒。 近来情况 更差 , 一般到凌晨三四 点才能睡着,每晚只能睡三四个 小时。 这样的睡眠导致她 白天精神状态很差,上课都听不进去,人也 感觉很 疲劳,没有力气。 “医生,我不想这样被安排,但是又觉得不能不听妈妈的话,也不能让她伤心,可是现在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感觉我整个人跌到了低谷,快要崩溃了,我就想来找医生了。” “心情跌到低谷时会有消极的想法吗?” “有时候会有,我想如果死了,就不用被妈妈按排一切了。” “这种念头强烈吗?”我内心忐忑地进一步询问。 “这种想法不多,只是一闪而过。”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庆幸:还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怜天下父母心。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们,到底要管到什么时候? 随后,我给萌萌做了全面的情绪和心理评估,结果提示:重度抑郁症状,中度焦虑症状。明确目前是“抑郁症”后我给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建议她先进行药物治疗,之后结合心理治疗,每两周复诊一次。
今天,是我第二次见到萌萌。她说自己的情绪已经明显比一周前有所好转,但是睡眠还不是很好,半夜会胡思乱想,还会偷偷哭。 学生会的工作其实她并不是很想去做,只想努力学习专业课,能够考研到更好的学校去深造。 我问她:“假如目前辞去学生会的工作,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会有变化?” 听到这个问题,萌萌的眼睛展现出之前未有的明亮: “医生,我想假如我不再做学生会的工作,就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安排专业课的练习。我是省外考过来的,以前的基础比较薄弱,这边的老师要求严格,给我指出了指法上的一些错误,让我加强练习,而且我考研的目标学校专业分要求比较高,所以我想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但是我又怕这样很对不起我妈妈,会让她失望。” 听得出来,萌萌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但也有思想包袱,难以取舍,不知道该如何走未来的路。 我建议她之后可以结合心理治疗,通过学习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尝试和家长沟通一下这个问题,包括她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 规划。 时间过得很快…… 两个月后,同样是周五我出门诊的时间,萌萌突然出现在诊室门口,从门口探着头笑着说:“嘻嘻,医生你好,下一个是我。” 等前一个患者结束后,萌萌踩着雀跃的脚步进来,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第一次见面时的忧伤。 她向我讲述了最近的一些变化,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找回了原来的自己。妈妈知道了她的情况后,通过双方的沟通,妈妈理解了她的想法,也明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萌萌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支持,现在也已辞去了学生会的工作,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
看着前后判若两人的萌萌,职业敏感性让我产生一个怀疑:难道是抑郁转躁狂了? “以前有没有体验过这样的开心?”我还是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在抑郁学生群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警惕他们情绪的变化,谨防疾病转相。 萌萌明白了我的担忧,介绍了以前的自己,她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性格比较外向,是大家的开心果,只是一直以来被过多的课外班“吞噬”了,像机器人一样游走在不同的课堂,失去了自我。 现在她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中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她热爱艺术,在弹琴时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愉悦和享受。 她也感谢妈妈,虽然兴趣班占用了自己童年玩耍的时间,但是她也收获了很多,练就了各种基本功,使得自己可以面对更多的选择,能在专业的道路上继续学习进步和发展。 她说,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之前情绪低落的经历也成了自己的人生财富,自己从中得到了成长和修行,也懂得了以后要关注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天,离开诊室前,萌萌打开手机给我看了一段她最近表演的视频。
她弹琴时指尖起起落落,在黑白键上灵动地跳跃,行云流水般的音符瞬间汇成美妙的音乐,似丝丝细流淌过心田,柔美恬静,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未来的艺术家在台上演奏。
题图:pexel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