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每一份病历要效益,但别想着从DRGs/DIP中赚钱
看清哦,是每一“病历”,而不是每一个“病例”。
意思是说,无论你是大三甲医院,还是中型的县区级医院,不能每一个病例都有效益的。在DRGs/DIP付费模式下,在严格执行好临床路径的前提下,医保局根据往年数年测算出来的付费空间,有时候会超过医院的实际使用额,有时候又会低于实际数额。有的病例亏钱,有的病例赚钱,这都很正常。用结余病例省下来的钱弥补院内某些病例的正常超支,最后追求全院病例合计略有结余或略有亏损,这都是可以的。
如果你所在医院想从每份病例中要效益,发现疑难的病人就不收了(因为可能导致亏损),对收入院的每个病人使劲地控制费用,甚至该用的药也不用,该做的检查也不做了,病还没稳定就赶人出院,那么年底清算的时候,你们的医保结余(或盈余)会比较多。但是,这样做问题很大,后患无穷。
首先,这笔结余你大概率拿不到。医保局、卫健局一定会派人过来查你,看你们医院有没有低码高编、高套分值,有没有低标入院、重复入院,有没有减少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质量,有没有损害患者的利益,有没有分解收费、转移收费,等。放心好了,肯定能查出问题来的,然后就罚钱呗。最后你会发现,罚的钱与你的医保结余差不多,白辛苦一场!
其次,如果你的医院不敢收重病、大病、复杂的病,那么医疗技术就得不到提升,长远看是不利的。老百姓知道你这家医院不敢收大病,口碑马上就会坏掉,以后小病也不来了,整个医院的业务就跨掉了。如果医院敢收大病,那么老百姓会觉得你们很厉害,口口相传,病源会越来越多。而且,如果病人的花费远远超过DRG/DIP病组规定的额度,可以申请特病单议的。如果这种病一直亏,还可以与医保局谈判,调整分值与费率。
再次,如果辖区内的医院都拼命的控制费用,医保费用年终结余太多,那么在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时会降低额度的。而且,DRGs、DIP的分值及费率测算是往复进行的,把过去三年的数据拿来测算,医院把费用降低了,那么在下一年度的支付标准也降低了。卷来卷去,最后把自己的手脚困得死死的,病组结余没了,发展空间也限制住了。
以上是我们这些医院管理咨询与培训师的推测。在实际运行中,有的市/州医保局很开明,很有远见。即便医保费用有结余,也会拿出来奖励给医院。当然,这种奖励是根据考核来的。哪家医院的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得到奖励就多。而且在下一年度的总额预算时,也不会减少医保资金。这就进入一种良性状态。
最后讲一讲向每份病历要效益,它说的是,每一份病历要认真写,做好质控,主诊断要选择准确,次要诊断要写对,手术及操作也要写全,且次序要对。都写对了,编码准确了,上传数据时也没有问题,这样能进入正常的组,得到合适的分值,不会被扣钱。也许全院最终会亏一些,但只要门诊收入占比超过50%,只要整体规模够大,实际上并没有真的亏。而且,医院微亏,在社会形象上更好,与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时也更方便。
微亏最好,其次是稍赚,大赚竭力避免。这是在我的DIP绩效分配课程里,我一再强调的。想不明白这个大原则,对临床科室的奖金分配与考核都会出现问题。
不过,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另有计划。稍赚也好,微亏也罢,哪里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很多医院连合格的编码员都没有,怎么向每份病历要效益啊!很多医院的职能科室缺少运营思路与管理能力,生生地把医生逼成精算师,这如何得了!医院在医保管理上还要忙乱一阵子,在科室运营、病种分析上还要继续探索几年。DIP没那么好对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