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企业自述:核酸退潮后,我们怎么办?
对于核酸企业来说,过去几年占其业务相当大规模的新冠核酸业务急剧缩水,他们如何适应和面对这种变化?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后,全国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相应的,核酸检测迅速退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2年12月9日核酸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今年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如果不是有出国等特殊需求,核酸检测几乎退出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对于核酸企业来说,过去几年占其业务相当大规模的新冠核酸业务也急剧缩水,他们如何适应和面对这种变化?
通俗意义上的核酸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游的试剂企业,他们生产核酸检测试剂;另一类是下游的检测企业,他们提供实验室检测服务,检测样本是否为阳性。
经济观察网采访了圣湘生物(688289.SH)和元码基因。前者是核酸检测试剂生产商,2020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疫情后营收规模从3亿多元扩大到40多亿元;后者是检测企业,除了前两年支持地方城市的抗疫,其新冠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在北京。
以下整理自经济观察网与他们的对话:
元码基因CEO、首席科学家田埂:
其实新冠在我们的业务线里一直都是临时的,我们的新冠业务主要在北京,北京2020和2021年的核酸检测体量也不太大,除了短时间小范围的疫情,2022年才开始多起来。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政策宣布后,我们的检测量基本每天都在对半减。从每天几万管,大约一个星期就下降到了1000管。到12月中旬我们的新冠业务就非常少了,但那个时候各地的医院都在抗击疫情,肿瘤的业务也还没完全起来。
春节前,北京政府允许我们关停大部分的核酸采样亭,我们的采样亭大部分2天内就撤掉报废处理了,现在为了便民只有少数采样点还开放。最近的话,核酸检测我们一天的单管就几十管了,非新冠业务在恢复过程中,对我们来说该做原业务就做原业务。
不同机构检测机构情况不一样,我们公司本来是做肿瘤基因检测的,这几年病人治疗率下降多,原本的业务是受影响的。疫情过去之后,肿瘤治疗的病人数量又会增加回来,所以我们常规的非新冠业务,现在该怎么开展就怎么开展,然后核酸那一块现在保留一个很小的团队,不会花太多精力了。
检测企业大部分都不是因新冠而生的,有少数因新冠而生的企业,他们没有其他业务能力,现在可能也在找一些新的业务方向,但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核酸检测在技术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懂一点分子生物学的都能做,它只是监管很严格,但并不难。新冠核酸检测在基因检测里面是最简单的,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你没有其他检测能力,短期内想实现转型做其他检测还是不太可能的。
说到核酸潮退对我们业务上的影响,因为新冠本来也是临时业务,我们也没有为这个业务扩充很大规模,只是说仪器确实买了一些,实验场地为新冠做了一些改造,但是这些改造本身也是必要的。
然后人员基本上都是外聘的、劳务输出的,像护士是从护士集团聘用的,保安都是从保安公司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也有成编制的团队可以外聘,他们资质各方面都是齐全的,到各地支持新冠检测。我们在实验流程上本身自动化就比较高,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前面扫码这些流程人工比较多,但这些工作本身也比较简单,所以对我们来讲,管理上的影响不大。
但是现金流上确实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从2022年5月开始比较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之后,虽然核酸的利润很薄了,但是带来的现金流很大,也占用我们很大的现金资源。因为结款周期的问题,我肯定得准备比较足的现金,所以我们做了贷款等准备,跟银行拿了比较多的授信。
我们的采样点主要也建在北京某区,主要的新冠业务也发生在北京某区,结算情况都还好,大部分都是2个月一结。现在贷款也是该还的还。
2022年我们的收入肯定是有很大的增长,因为核酸检测的量很大,去年新冠业务的收入是我们肿瘤业务收入的三倍,也是2021年新冠业务收入的三倍,但是利润率跟2021年相比肯定下降了。
撰写 | 经济观察网
校稿 | Gddra
编审 |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 Alic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