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智汇第三十期·精粹】薛张纲教授《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新认识》
01、知识讲座
WHO 2023年1月30日的声明
●委员会一致认为,COVID-19仍然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
●委员会承认COVID-19大流行可能正在接近拐点
●要终止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其会员国和国际组织需要作出重点承诺,制定并实施可持续、系统、长期的预防、监测和控制行动计划
七大重点:
1. 新冠疫苗接种
2. 改进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新冠监测数据
3. 加强医疗对策更新,确保长期可用
4. 保持强大的国家应对能力
5. 有效应对与疫情相关的信息
6. 国际旅行不用提供疫苗接和证明
7. 支持新冠研究
交流内容
1、COVID-19:哪些是已知的事实/未知的事实?
2、真的没有“长新冠”吗?
3、COVID-19大流行期间,病人的术前评估和决策
传播方式和病毒的生命周期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气溶胶)
接触传播(污染物传播,Fomite transmission )
●传染性:
The precise duration of infectivity of a person with SARS-CoV-2 virus is not clear
从出现症状前2-3天→出现症状后5-10天
发病7-10天不太可能传播病毒
阻断病毒的“人传人”现象,包括WHO在内的各种组织都表示戴口罩可以作为常规预防措施。2023年发表在Cochane Library上的一篇文章表示:戴医用口罩与否在社区传播中并无差异;与医用口罩相比,戴N95/P2口罩也许有效;曾有一项RCT研究表明,医用口罩并不比N95/P2口罩效果差。
但作者同时表明,欧美国家戴口罩依从性较差,东亚地区依从性最好。
近28天内,新冠感染人数最高的地区分别是日本(219万)、美国(129万)、韩国(67万)、中国台湾(61万),中国大陆暂无数据。戴口罩依从性最好的东亚地区是新冠感染人数最高的地区,因此戴口罩是否存在临床效果依然存疑。
病死率方面,非典病毒为10%,中东呼吸综合征30%,SARS-CoV-2为2%-4%。SARS-CoV-2的变异株传播性增强,毒力逐渐减弱。
了解病毒变异株与是否接种疫苗有关,多项研究都显示:二价疫苗在预防重症及病死率方面更有效。
以上信息给我们哪些启示?
●新冠病毒变异快,传播性增强而毒力减轻,免疫逃逸明显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感染,而次要作用是
→减少重症/危重症;降低死亡率;减轻症状
→减少“新冠后遗症(长新冠)”的发生率
→作为麻醉工作者,应当相信科学,接种“有效的二价疫苗”
●在“大流行”期间,做好物理防护,但也不必过度
COVID-19的影响
COVID-19影响多系统、多器官,临床上依靠呼吸系统划分轻、中、重症患者,但在其他系统的损害上并不能以此划分。促炎和促血栓都会随着病程拉长逐渐加重。
了解COVID-19时间节点和治疗靶点,可灵活调整麻醉用药,避免出现相互反应。
以上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新冠病毒几乎可以涉及身体的每一个系统
●即使是新冠病毒感染的轻型病人,依然可能存在心脏损伤
●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急诊手术,依然需要做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层(包括轻症病人)
长新冠
Long COVID是客观存在的,名称并不统一。WHO定义:COVID急性期为4周,COVID后状态:COVID后状态:COVID-19期间或之后出现、持续≥2个月(即发病后3个月)的一系列躯体或精神症状及症候群,影响患者的生活,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多系统疾病,包括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多系统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血管和凝血功能异常;
At least 65 million individuals around the world have long COVID,based on a conservative estimated incidence of 10% of infected people;
根据2年多的研究发现,如果不采取行动,相当比例的长新冠患者可能终身残疾。
给我们的启示:
●感染COVID-19的病人拟行外科手术,术前评估内容必须包括“病人是否存在COVID后遗症”
●重点是以下系统功能:
心脏和肺(病史/症状和体征;运动试验;胸部影像学检查/PFT/心脏三联检查)
神经和认知功能
高凝状态及DVT
功能能力(Functional Capacity)
病人的术前评估和决策
感染SARS-CoV-2和外科手术后不良结局
●国际性观察研究(24个国家,235家医院)
●1128例围术期COVID-19患者(术前7天或术后30天内)
→51%的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其30日死亡率为38%
→急诊手术后的总体死亡率高于择期手术(26% vs 19%)
→死亡危险因素:男性;年龄>70岁;ASA体质状况≥3级
→22/280例术前确诊COVID-19依然行择期手术,2例死亡
感染后时间相关风险:
●COVID-19感染后7-8周内手术,PPCs和死亡风险最高;
●在确诊后8周或更长时间进行手术不会引起并发症风险升高;
以上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COVID急性期进行外科手术有极高的死亡风险
●COVID康复期: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发病后手术时间相关
●个体化的评估和决策远比“教条的”计算时间更重要
●决策依据
→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及呼吸系统以外的器官受累情况
→是否存在“新冠后遗症”以及严重程度
→病人的基本健康状况
→外科手术的紧迫性及对手术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挑战
→手术的“风险/获益比”
针对COVID-19的术前评估清单:
02、讨论环节
王彬教授:去年年底三个月中我们医院也遇到了一些新冠病人,从个人经验来看,与未感染者剖宫产相比,处于感染期的阳性病人剖宫产母婴结局没有明显区别。对新冠感染病人何时进行择期手术,这也是我们当时比较纠结的问题。国内外指南出来后,大多是需要等待4-7周,但是根据国情有些病人等不了这么久。疫情放开后,有较多病人需要手术,患者本身没有多少症状,我们医院都会按照正常麻醉对待。请教薛教授,长新冠病人术后出现乏力、心功能减退等症状,应该怎么区分,其属于长新冠的延续,还是手术麻醉本身造成的功能影响?在做临床决策时,应该延迟4-7周做手术,还是根据评估情况进行手术,如果未延迟时间,手术后情况更差应如何处置?
薛张纲教授:我个人经验并不丰富,上海疫情比其他地方晚半月左右,现在才刚刚开始,大多数开刀病人都无异常,其中一个病人有咳嗽现象,分泌物较多。这说明新冠感染后对病人呼吸道有一定影响,很多资料显示新冠影响上呼吸道,其实中央气道也有影响,其表现就是痰多。遇到此类病人,如何进行评估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
大多数病人是躯体症状,常见的如乏力、咳嗽。咳嗽比较剧烈时,不适宜做腹部、胸部外科手术(微创除外)。咳嗽主要是因为炎症、感染,控制可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顺尔宁、必要时可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出现乏力可以进行测试,通过六分钟步行300米试验,登楼试验,通过后做一般大手术都可以。如果是限期手术如肿瘤扩散、中风等,即使病人体能状况不好也应该争取手术。手术决策时需权衡利弊,获益大于风险就手术,风险大于获益,手术则没有必要进行。
王彬教授:近期,我们的一个新冠病人进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证实患者有肺动脉栓塞,此类手术病人是否有必要术前进行常规抗凝?
薛张纲教授:新冠病人术前最好进行凝血功能评估,假如病人属于高凝状态需要术前抗凝,凝血功能基本平衡,按常规术后及时抗凝,美国90%术后都要常规抗凝。此外要根据血栓来源分别治疗,上肢血栓脱落需要抗凝治疗,下肢依靠抗栓泵,术后用低分子肝素。
余云明教授:我近期于应急医院上班,负责11个区县病人,去年大约收治了1200多例,重症128例,总共做了8例手术,3例剖宫产手术。重症患者比较麻烦,有一位基础疾病比较多,手术效果不佳最后去世。据我了解,重症死亡率在50%左右。新冠患者手术时所有人都要体检,戴三级防护品,准备必须要非常充足,手套戴一层,多戴会影响操作。避免环境影响使用电动吸引器,麻醉方式尽量选用局部区域阻滞,其次选全麻,深度肌松,避免呛咳,进行有创监测,重视体温保护,血压维持在八九十左右。呼吸道管理方面,过滤器能否过滤这种病毒存疑。限制术后输液,避免加重损伤,患者一般带管回ICU,术后镇痛使用神经阻滞+切口浸润。术后消毒至少20分钟左右,每一个流程都要消毒防控。手术超声检测时,常遇到肌间静脉血栓,有些人会安滤网,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薛张纲教授:肌间静脉血栓通常是低危的,不会影响到麻醉实施,因此临床主要以抗凝为主。对于肌间静脉血栓,不主张滤网,高危血栓滤网是必须的。医院的负压手术室可以好好运用,防止污染走廊与其他地方,还要有配套的缓冲区。普通手术,术后用紫外线灯消毒,关半个小时换气就可以了。患者感染期5天内传播性比较强一点,5-10天以后传播性大大降低。个人认为防护可以适当,不要过度。
大家普遍认为区域阻滞比较安全,全麻不安全。但我个人认为是相反的,全麻后气管被封闭,可以避免分泌物到处污染,因此我认为全麻更安全。但全麻拔气管导管的时候不安全,可能引起咳嗽、呛咳,拔管前推注利多卡因,或者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可以减少呛咳,此外拔管时进行一些物理遮挡也是必要的。假如病人有病毒扩散,全麻要比区域阻滞更安全。
闵苏教授:有网友提问,是否有手术患者进入ICU后,情况加重了或者死亡的情况,新冠患者康复情况如何?
赵林教授:我从去年年底在方舱医院工作了一个月,经历了各种轻中重症的患者。方舱中无症状感染者占80-90%,放开以后重症病人反而更多,还有器官衰竭问题等。多种救治中,最有效的是俯卧位通气,保护性肺通气等。如果有阴性病人来做手术,医院环境严峻,患者进行了大择期手术术后感染风险较高。我们是否有必要术前进行一些抗体检测?在ICU很多病人治疗过程中会用大量的免疫制剂,剂量远超推荐用量,这对于患者手术是否有影响。新冠病人术后主要死因之一是血栓形成,因此有血栓形成高危风险的患者,我们都会用抗凝药。新冠病人到ICU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问题需要注意,一、ICU与麻醉科医生交接非常重要,患者术中状态、容量、生命体征、通气、麻醉用药、不良事件等都要沟通。二、早期利用肺保护性通气,很多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顺应性不同,机械通气时一定要注意到对肺损伤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一些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早期监测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闵苏教授:多学科讨论就是在一个战壕里为病人服务,因此无需在意重症与麻醉的界限。请教薛教授,新冠是否会诱发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手术当中如何采用保护性的通气管理?
薛张纲教授:新冠病毒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即使是轻症患者也可能会有心血管系统问题,下肢静脉血栓问题等,只是它在肺部表现比较突出。作为ICU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早已被移植到临床麻醉工作中去了。2010年以后,麻醉科的医生已经普遍在胸、腹部大手术中采用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重点在于减少潮气量,并加上适当的PEEP,计算PEEP目前常用驱动压法,胸阻抗法,功能残气量计算法。在手术中看情况调整,过高的PEEP对病人循环功能影响比较大,因此麻醉科医生适当采用保守一些的策略,并间断给病人做鼓肺膨肺。
病人是否需要常规做抗体检测?麻醉科医生没有具体要求,美国规定病人收住院要做核酸检测,将患者分开管理,但是核酸检测阳性不影响病人正常手术。外科医生更关注免疫治疗,这与手术效果有关,对麻醉科医生而言,围术期病人的应激反应需要监测,围手术期是否要接受替代治疗等更需要考虑。建议在手术中加过滤器,防止麻醉机内环路受到污染。麻醉机可以用两个过滤器,一个放在气管导管端,另外一个放在呼吸端,同时保护病人与麻醉机。
外科手术是创伤,病人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外科手术容易使患者从轻中症转变成重症,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麻醉做好,控制好各种平衡。
闵苏教授:新冠阳性期间进行肺叶切除手术时,练好呼吸功能、肺功能,对于患者康复有很大帮助,术后应该鼓励病人做快速康复运动。
03、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非常应景,流行大病过去了不会被遗忘,我们一定会记住这些临床经验,非典依旧历历在目,我们服务的是病人,不要机械化、按照教科书处理,要对症下药。本次会议获益匪浅,我们下周再见。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