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心血管功能检查与康复治疗科左汉恒:突破创新,用仁心温暖“人心”
心血管疾病是困扰现代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在与心血管疾病较量的过程中,济医附院心血管功能检查与康复治疗科副主任左汉恒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前沿,他的身影辗转于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心肌病精准诊治MDT协作组等不同亚专科,帮助患者解除心血管疾病困扰。他努力钻研业务,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持济宁医学院贺林院士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同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进修医师带教教师、规培医师带教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理论课授课教师,用时间的脚印镌刻下“医者仁心”的无悔信仰,受到患者的好评。
锐意进取 托起“心”的希望
只要患者需要,就必须随叫随到!”在济医附院心血管功能检查与康复治疗科检查室内,副主任左汉恒正为患者张先生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此前张先生因为反复不明原因导致晕厥,在外院就诊多次仍找不到病因。二十多分钟后,随着仪器上患者体位的改变,患者突然症状发作、心率降低,病因也随之找到,为后续治疗指明了方向。在科室诊疗过程中,左汉恒就像是一名“侦探”,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及经验在众多症状相似但病因大相径庭的疾病中为患者找寻治愈的希望。
在亚专业发展战略下,医院新成立了心血管功能检查与康复治疗科,该科为交叉学科,因为在心血管疾病检查新技术、新手段上的不断探索,左汉恒成为科室副主任,他带领同事开展直立倾斜试验检查两年间,已经为数百名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做出准确诊断。科室开展的自主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也让许许多多被顽疾困扰多年的患者告别了疾病带来的痛苦。
今年春节前,经过心血管功能检查与康复治疗科直立倾斜试验测试检查,困扰一位外国友人多年的晕厥病因最终被找到,这位28岁的摩洛哥女士自9岁开始反复发生晕厥,多家医院就诊,一直未明确诊断。近半年由于工作压力大,她经常焦虑紧张,而且饮食不规律,晕厥更加频繁发作。她和丈夫慕名来到济医附院,希望能找到引起晕厥的元凶。经颅脑磁共振检查提示中脑-桥脑左侧异常信号影,而行脑脊液检查未经异常。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忠考虑患者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便同左汉恒一起讨论病情,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决定对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经过检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最终诊断为混合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困扰患者近20年的疾病元凶终于被抓到,患者的老公为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谢。病源找到了,为下一步的精准治疗找到了突破口。
无私耕耘 让治疗有的放矢
2008年,受到济医附院人才招引政策及硬件设施、科研扶持等方面的吸引,左汉恒成为济医附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室(CCU)一员,在这里,左汉恒凭借着扎实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获得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也在一次次与病魔搏斗的过程中发现,临床上有不少的心衰患者其病因诊断不明确,限制了精准治疗。
“心血管疾病发病急、危险程度高,检查诊断必须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常说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在一次心脏病学术论坛中,左汉恒了解到心脏超声技术,当时这还是一门新技术,可一旦投入到临床中,医生就能在床旁实时了解患者心脏基本情况,大大节省患者的检查和评估时间。
为此左汉恒专门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修,成为该院第一批掌握此技术的临床医生,通过开展重症超声指导下对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有效提高了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我始终认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是对患者病因孜孜不懈的探索者。因为临床实践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而减少这些不确定性、降低病人诊疗风险的唯一手段就是精准诊治,必须尽快找到病因,让治疗‘有的放矢’。”左汉恒说。为了积极探索心血管疑难杂症的救治,他加入医院心肌病精准诊治MDT协作组,任协作组组长,开展心内膜心肌活检、负荷超声、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及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通过心肌病专科门诊,提升了医院心肌病的疑难诊断和救治水平。
即使走出诊室和病房,左汉恒的生活依然繁忙,他深耕心肌病科研一线,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主编著作2部,发明专利1项。主持济宁医学院贺林院士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济宁医学院教师扶持基金1项。同时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进修医师带教教师、规培医师带教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理论课授课教师,他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履行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
身着白衣,不负所托,左汉恒始终牢记对任何一个生命都竭尽全力,生命之托,永不言弃,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病因的探索和康复,促进医院心血管学科的发展,让每一位患者健康的回归家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