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虽然会讲,但证据不一定充分,要有批判的思维去学习。如果发现不同,可以通过研究发表相关文章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关注,那么指南可能也会进行修改。
前言
青年医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主体,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临床工作繁忙,那么,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二者的关系?梅斯医学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其峰教授为青年医生做一些分享!
梅斯医学:众所周知,您在医学研究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一路筚路蓝缕,想必您也经历了许多目前青年医生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求学和科研成长过程中,可以挑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吗?
杨其峰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我的求学经历相对比较漫长。1997年底,我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毕业后去到日本学习,在日本学习了五年,后又到美国学习了四年,历经九年学习后回国。中国以前和现在的科研现状有很大不同:1997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整个研究条件较差,在我上学的时候齐鲁医院也没有科研的认知,基础条件也不好。我在日本读的是外科学博士,日本要求必须得做一些基础研究。我的外科导师就把我派到了病理科做病理学的诊断,和病理科学生一样每周做两次的病理诊断,因此我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病理科。还有一点,乳腺的病理标本基本上都是我导师送过去的,因此乳腺从取材到诊断都得由我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一个压力。同时,由于语言不通,沟通效率较低,这就导致我理解病理的分型判断难上加难。汉语的病理书对我们外科医生来讲很难,日文的病理书则更难。当时,我着重于研究乳腺的病理诊断,搜集了几年内的病理诊断报告,晚上加班加点对应着切片标记学习。最难的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只能通过查书得知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查。虽然,在这几年我很好的学习了乳腺相关病理,但其它病理如胃肠病还是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我来说,这5年的人生是在极大的焦虑下度过的,这是第一个让我感到困难的。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第一篇论文是很难的,虽然当时自己做的是简单的文章,但是简单的文章对当时的我来说也很复杂。比如,课题的设计等。比较幸运的,当时他们教了我一些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之后我就做出来了第一篇文章。但是投稿时又遇到了困难,因为无论国内外,杂志社也会看你的团队是否有实力。当时我们的团队实力没有那么强大,杂志社找了5个审稿人,每个审稿人都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我没有放弃,一点点的补实验,回复审稿人意见,最后成功接收,所以“万事开头难”。
科研另一个让我焦虑的问题是统计。当时的统计软件非常少,只能查大量的文献来保证自己的统计学方法是对的。后来,我到了美国耶鲁大学,我的另一个打击是来自我的老板。我的老板本科毕业于麻省理工,他会统计学,这对我触动很大。他当时要求我会SAS编程,于是在这种压力下我自学了SAS编程,这样我就能管理耶鲁大学的数据库。回顾整个科研的过程,虽然我感觉受到了很多压力例如病理诊断的学习,但这让我对于疾病的理解相对一般的年轻医生要深入很多,也更利于我去做一些精准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梅斯医学:
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您丰富的临床科研经历,请您谈一谈从事乳腺肿瘤研究这些年以来,你的研究对临床有哪些促进发展吗?临床工作繁忙,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二者的关系?
杨其峰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其实,科研和临床是分不开的,尤其现在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和国际上的临床医生、科室进行交会。我是这样认为的,单从临床来讲,如果我们临床医生学会科研,成长的速度会更快,从一个“小树苗”变为一棵“参天大树”。目前,我们也在培养这样的医生,既要懂临床,也要会科研,这样才能和国际上进行竞争。这些年,我做了许多基础研究,但也特别注重转化研究。我的一些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我用在美国用耶鲁大学的病理数据库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文章。当时是做基底样型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多基因的分型,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BLBC分型,做了一些免疫组织染色,观察CK5/6、CK18等。但是我当时想着重研究ER、PR、HER2三个指标与BLBC分型的联系,于是说服我老板后开始进行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SAS编程等分析,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4.544)上发表了这篇预后的文章,也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被大家大量引用,这也是对临床的一个贡献。
第二个是我提出精准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理念。有争议的是取到几个以上才能够避免假阴性率,因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早期乳腺癌一个标准的腋窝手术,也是临床上判定转移的方法。原来指南说要取到三个以上,但是染料的时间长染的可能就多,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提出沿着淋巴管去解剖。当时还和公司研发了机器,使美蓝染料可以发光,在手术时进行指导。我提出了前哨淋巴结区域精准分区:前哨、前哨后、前哨旁,这个概念在世界上也是首次提出。后又制定了活检的流程,这对于外科也是一个贡献。另外,我在利用这种方法做活检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背阔肌旁有淋巴结,而且这个地方淋巴结也会有转移,这一发现打破了我们传统手术上淋巴结清扫做到背阔肌前缘的认识,这在当时世界上并没有相关的报道。但我发现这个淋巴结是由Langerhans变异的时候发生在背阔肌的外侧,这已经超出了教科书上提到的范围,如果要按教科书去手术,有可能这个病人转移的淋巴结就会漏掉。而且这个淋巴结没有命名,于是我汉语就叫背阔肌旁淋巴结,英文名叫Langerhans淋巴结。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槐耳颗粒。槐耳颗粒是国家的一级新药,可以治疗很多肿瘤,我是第一个用西医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槐耳颗粒种的成分对肿瘤的作用,也引起了一些共鸣,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我也率先发表了SCI文章,目前可以检索到上百篇相关文献,让世界上了解我们中国的国宝医药。
梅斯医学:
鉴于肿瘤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大热门”,不少青年医生都希望在其中有所建树。可以请您谈一谈肿瘤方向相比其他方向在文章发表、申请国自然方面是否会有一些优势吗?临床肿瘤医生相比基础研究者劣势明显吗?
杨其峰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引起世界上广泛关注的疾病,目前并不清楚肿瘤发生进展耐药的分子机制。肿瘤的发生、进展、转移、耐药,这是我们的临床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政府关注的焦点,为寻求新靶点研发新药。因此,就有很多研究聚焦于肿瘤,这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虽然竞争激烈,但是研究点比较多,国家投入比较多,要让研究者去研究它,所以研究肿瘤要比其它领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文章相对可能要好发一些。
另外,临床肿瘤医生相比基础研究并不是劣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和重视,很多临床医生会在基础教研室负责大学生创新课题,或者与基础学院的老师们进行合作,分子生物实验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加强,所以技术方面已不是难题。相反,我们临床医生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通过临床可以知道哪些是临床难题,比如患者同样用药后一部人出现转移,另一部分没有出现转移,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标本去建库,进行二代测序,对差异基因深入研究。1998年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开始建乳腺癌标本库了,直到现在也在进行,这些标本就是我们临床医生做转化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也是基础研究老师们比较难得到的。
梅斯医学:
众所周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储备,才能够在关键时刻不和机遇失之交臂。可以就您的科研与学习经历,给我们青年临床医生谈一谈该如何培养科研素养,为了将来的发展应当做好哪些储备?
杨其峰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随着国家、医院等对青年医生有进职称的要求,青年医生需要有科研成绩才有竞争力,因此就要做有准备的人。首先,要做一个细心的人。学会思考,如果只有时间但是没有想法也无法进行研究,比如乳腺癌临床穿刺做病理分型,但是肿瘤具有异质性,穿刺几针才能排除异质性的干扰,就需要进行思考。我提出每个患者穿刺六针,然后进行诊断,第一针诊断一次,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模拟出消除肿瘤异质性的问题。再比如,有患者对新药的敏感性不同,是什么原因要学会思考。指南虽然会讲,但证据不一定充分,要有批判的思维去学习。如果发现不同,可以通过研究发表相关文章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关注,那么指南可能也会进行修改。
我刚才提到的标本,是非常重要的。青年医生要尽可能的收集一些临床标本信息,这有利于将来进行研究。另外,对于年轻医生还要做好英语的提升,如果想在世界上有所建树,改变世界上的一些观点,发表英文文章是必须的。那么,就要下功夫去提升自己,可以通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娱乐活动如电视等,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为科研实践做准备。
另外,如果大家感到迷茫,那就要做到自强。首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让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我平时也都会进行锻炼,例如跑步,就算刮风下雨我也不会间断。习主席提到,青年医生是我国未来创新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做好自强、做好艰苦奋斗的这种准备。
审核 | 杨其峰 教授
编辑 | 尚晓娟
声明
本前沿资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旨在帮助相关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肿瘤领域最新相关进展。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能被视为诊疗建议。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保持联系,我们将快速处理。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公众号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