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上皮瘤超声表现多样,文献报道的超声分型也较多,较为实用分型为:钙化型:弧形钙化、点状钙化、斑片状钙化无钙化性:实性肿块型、囊性肿块型。
来源:超声技术与诊断
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女超人
病例简介:
患者:女,37岁,发现上臂部无痛性肿块半年余,质硬,活动度较差,其表面情况如下图:
包块凸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微红,无色素沉积。
超声检查图片如下:
超声所见:于包块处真皮层及皮下层内查见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周边可见低回声环绕,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点状强回声,其基底部及周边可见少丰富血流信号。
病理诊断:表皮下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呈巢团状分布,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多核异物巨细胞散在分布,V-G染色:(+):符合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起源于毛囊的外根鞘细胞,是一种发生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结节状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头颈部及上肢(本例病变发生于上臂部)。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研究发现可能与18-三体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局部刺激可能为本病诱因。
流行病学:
1、占皮肤良性肿瘤约1%;
2、婴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3、20岁以内发病者占40-50%;
4、男女之比约为1/1.1-2
5、单发多见
6、多发者常伴有其他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
发生部位:头面部(尤其是腮腺区)、上肢、下肢
症状: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有触痛
病程:生长缓慢
体征:圆形丘疹或结节,界限清晰,有一定活动度,肤色正常或呈淡红、紫蓝色
大小:75%小于15mm
病理特征:
1、大体:包膜完整,囊内钙化或呈豆腐渣样结构,质硬且脆;
2、镜下:实质可见嗜碱细胞(未成熟毛母质细胞)和影细胞(成熟已角化毛发细胞);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见钙化、骨化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瘤实质和间质可形成囊肿。
3、影细胞是诊断毛母质瘤的必要条件;
4、嗜碱细胞和影细胞的比例反映肿瘤所处的阶段,嗜碱细胞越多,肿瘤发生时间越短。
超声检查方法:
1、钙化上皮瘤位置浅表,首选超声检查方法;
2、探头频率10MHz以上,尽可能选择较高频率。将聚焦调至近场,对于突出于皮肤的结节涂厚层耦合剂以利于超声探测
3、皮肤表面不规则者可采用水浴法。
超声表现:
病变位于表皮组织深部,皮下脂肪层浅处,紧贴皮肤,距离体表1mm~3mm,大小5mm~30m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可推动,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晰;呈实性或混合性回声,周边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环绕,部分病变无钙化,一般认为钙化是继发改变。
超声分型:
钙化性上皮瘤超声表现多样,文献报道的超声分型也较多,较为实用分型为:钙化型:弧形钙化、点状钙化、斑片状钙化无钙化性:实性肿块型、囊性肿块型。超声图像差异可能与肿瘤所处阶段不同有关。
超声诊断:
①该肿瘤位于真皮层及皮下层内;
②多表现为类椭圆形,边界清楚,部分周边可见完整声晕的低回声结节;
③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其内查见点状及斑片状强回声是其特征性表现,然而并不是所有该肿瘤内部都会出现此特征性表现,但发生率较低,需注意鉴别。
④CDFI: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
文献参考:
①李会英等,左上臂钙化上皮瘤超声表现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J],2018,34(4)
②傅强,崔立刚等,钙化上皮瘤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J],2013,29(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