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策略:20岁大学生脑干胶质瘤,是放弃治疗,还是继续坚持?
放弃治疗?还是继续坚持?相信很多患者及其家属、甚至医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们都明白的是,医生不是上帝,没有决定生死的权利。其实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患者本人及大多数家属在治疗上有更强势的话语权。医生很多时候只能在医疗、伦理、道义、责任心、担当等诸多方面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医生以病人为中心,勇于担当,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医生也是凡人,对一名医生而言,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与如何做手术同样重要,这也是一种更难掌握的技能。首先,医生要有高超的医疗救治能力;其次,医生要有足够的责任与担当;再次,医生不能缺少自信;最后,医生要有一颗与病人同甘共苦的同理心。作为医生我们大多会遇到以下几种状况:
1、在积极治疗就会有好转的情况下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对有些脑瘤的治疗有必胜的信心,治好的概率很高,比如脑海绵状血管瘤或者低级别胶质瘤等。这些情况只要安全全切,患者可以生存几十年甚至可以生活如常。但是病人和家属却在治疗上表现犹豫,他们想再等等,再观察观察,甚至拒绝治疗。但是作为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理,表明医疗对疾病治疗的可行性以及良好预后。生命为大,不轻易在有把握治疗的疾病上摇摆不定,这是医生的责任。
一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在上在一次全身体检中查出“颅内占位性病变”,最后确诊是胶质瘤。但是本人没有任何症状。来医院以后,孩子父母跟医生说,能不能不开颅,他们担心本来没有任何症状的孩子,别因为开颅而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对于父母的担心,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全面告知,让他们充分了解孩子的病情以及延误治疗可能带来的危害。首先孩子的胶质瘤可能是低级别,只要得到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级别较低的胶质瘤一般预后良好,生存期相对较长。如果不手术可能将要继续面临肿瘤的生长或恶化,目前孩子是没什么症状,但等到肿瘤长大甚至级别升高,对孩子的影响是不敢想象的。
最后,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父母同意手术,随后进行了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肿瘤得以全切,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由于之前跟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比较顺畅,再加上病人的治疗结局也很满意,这场“矛盾”就化解了。
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医生是治病的内行,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不要放弃生命。
2、在任何干预都很难好转的情况下
临床上,也有一些通过现有的医疗手段束手无策的疾病,比如DIPG,DIPG几乎难以治疗,这是由于它生长在大脑底部的脑干中,这个无论是神经外科手术还是化疗药物都很难达到。脑干胶质瘤分为弥漫内生性、局限性、背侧外生性和颈延髓型等,其中弥漫型内生型(即DIPG)侵袭性最高,恶化进展快,获得病理诊断难,活检手术风险大,缺乏规范性治疗指南,有效治疗手段少,预后差。
图示:诊断时DIPG患者的年龄
10岁的妮妮检查出脑干占位性病变,考虑到手术的高风险性和极大难度,加上暂时症状不明显,于是先选择了保守治疗,没想到一年后,头痛呕吐症状加重,再次去检查发现脑瘤显著增大,最终病理结果为预后极差的DIPG。相当于判决书般的诊断,并没有击溃孩子父母。他们坚持为孩子治疗,更希望通过手术把肿瘤全部切除干净。但是我们明白DIPG没有办法手术,除非把脑干也一起切除,建议放化疗维持生存。孩子还这么小,便要面对这至暗的时刻,父母也不愿放弃,倾其所有只为救孩子一命,他们甚至联系各种国外新技术、临床试验。但是没能等到实验接收的那一刻,孩子走了,这一结局令人痛心!DIPG仍是当今的世界性难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近来许多新药研究出现,患者会有更多的治疗希望。
医疗不是万能的,在生与死的抉择上,人们更要在价值观和生命观上多进行一些思考。
英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亨利·马什在《一个医生的自白》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知他快死了,我还是希望他活得好一点。有一次,马什给一个六岁的孩子做手术。马什认为,给孩子做手术的风险和切除肿瘤的风险一样大,他也不确定这是否值得,因为无论做什么,这个孩子都会死去。尽管这种手术让马什没有任何的喜悦或成就感,马什还是小心翼翼地手术,努力地保护好只剩下一根细线般的穹窿。因为如果穹隆损坏,这个孩子就会丧失大部分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他写道:脑内还有肿瘤,可以肯定她的大脑已经受到严重地损坏,所有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她的死亡。
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孩子在余生中,仍然能够感知新信息,拥有不那么差的生活质量。
3、在需要在概率中抉择的情况下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处于中间地带。不治疗的结果可能是患者每况愈下甚至失去生命,但是积极治疗的情况也可能是极差的预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