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丨感染新冠竟引起瓣膜血栓?瓣中瓣TAVR技术成功治疗90岁高龄主动脉生物瓣衰败
瓣膜血栓形成是生物瓣膜衰败的重要原因。瓣膜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不一,可能压力梯度正常,也可能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伴压力梯度升高等。虽然超声心动图上血栓块少见,但相关特征包括瓣叶厚度、瓣叶活动度降低和平均跨瓣压差较基线增加>50%。近日,《欧洲心脏杂志》报道了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引起瓣膜血栓形成的病例,这也是新冠肺炎引发瓣膜血栓形成的首次报道。
病情介绍
一例正在接受阿派沙班治疗的90岁女性房颤患者,7年前进行TAVR治疗,感染新冠急性胸痛发作和血压升高,家庭监测血压为190/90 mmHg。患者自述为胸骨后严重疼痛,向后辐射,持续45分钟后自行缓解。
两月前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生物瓣主动脉瓣功能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多普勒测量跨主动脉瓣压力梯度峰值为4 mmHg,平均跨瓣压差为2 mmHg。(图1)
图1
临床生命体征(血压110/41 mmHg,心率76次/分,室内空气状态下氧饱和度为95%)和体格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患者转到急诊科进行冠状动脉解剖评估,排除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图2)。在影像学检查中,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伴有严重瘙痒和荨麻疹,入院接受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急诊科评估中未出现荨麻疹、喘鸣或其他相关的过敏体征或症状。
图2
急诊实验室检测显示肌钙蛋白I值为0.22 ng/mL(参考值<0.04 ng/mL),B型利钠肽(BNP)值为514 pg/mL(参考值<100 pg/mL),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
胸片显示弥漫性间质性肺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先前相同。胸部CT血管造影显示双侧胸腔积液、肺动脉扩张,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
治疗管理
患者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硝酸甘油输注、静脉注射呋塞米40 mg,每日2次。患者入院第一天呼吸状况好转,BNP峰值为1649 pg/mL。
第二天床旁超声提示可见舒张期血流通过TAVR瓣膜(图3)。
图3
第三天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重度主动脉瓣反流,降胸主动脉出现偏心性前向喷射的全舒张期逆向血流(图4)。
图4
住院期间,患者除接受新冠肺炎治疗外,还进行肝素、阿哌沙班治疗。七天后出院,改为口服20 mg托拉塞米,每日两次。
出院三天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证实生物瓣膜位置正确,瓣叶增厚,瓣叶活动异常,非冠状瓣叶受限,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图5)。
图5
患者表现及特征提示瓣膜血栓形成,并在出院17天后,接受瓣中瓣TAVR手术,瓣膜功能障碍得以解除。
患者于瓣中瓣TAVR术后30天复诊,未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TTE显示生物主动脉瓣的瓣膜活动正常,无主动脉瓣反流。
总结
该案例是首次发表的继发于新冠肺炎的TAVR血栓形成病例。靶向Xa因子抑制剂阿哌沙班的血栓形成率高于治疗范围、与疾病-药物相互作用有关的抗凝状态不理想、用药依从性差都是导致瓣膜血栓形成和后续人工瓣膜衰败的机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首次认识到新冠肺炎相关的血栓形成风险。该病例报告有助于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来证实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在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无论是否抗凝。对于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要提高临床管理和研究的警惕性,关注血栓形成风险,提出最佳抗血栓策略。
来源:
P. Ryan Tacon, Louie Cao, et al. Case Report: Acute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Failure Secondary to COVID-19 Infec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se Reports. January 2023.
编辑/排版:医心编辑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