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窗口期,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医疗服务“弯道超车”
“我妈昨天突然骨折了,我该怎么办啊!!”同事小芸哭丧着脸对我说。小芸是80后,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阶段,2年前父亲去世,今年公婆陆续都生病住院了,为了照顾两老,他和她丈夫已经把今年年假都用完了,但母亲这次突然的骨折,”折”得她措手不及,假期没了?公婆都还在住院,自己住院的母亲怎么办.,二胎2岁的孩子谁照顾?....
根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中显示,全球人口总数今天已达到80亿,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97亿,全球每6个人中就会有1位65岁以上老人。如下图所示,为全球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从占比上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似乎不是最严峻,但中国走向的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却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更快于全世界总体水平,结合人均GDP数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进程较快的特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在同事小芸身上的这种情况,一定不会是特例。满足老龄化窗口期下的医疗需求将是巨大的社会难题,也是对国内乃至全世界医疗水平的一种挑战和考验。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课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现在的医疗床位数、医护人员数还有医疗服务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多还是少?先不下定论,让我们看一下数据:
千人病床数量: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行第50名,每千人拥有4.2张病床。美国排行第76,千人有2.9张病床;日本排名第2,13.4;
千人医生数量:在全球19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排名是90,每千人有1.79个医生。美国排行第56,2.59;日本排名62,2.41;
据2018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报告中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行打分,中国在全球总体排名第48位,得分是78分。排名前10的,大多都是欧洲一些人口较少,国家较富的小国,如冰岛、挪威等,美国排名29,加拿大排名14,日本排名12,垫底的基本都是非洲国家。
由此可见,在改善就医“硬环境”中,国内已经交了不错的答卷,但,光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医疗的核心更体现在改善医疗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流程中,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所以,”软件“的医疗临床服务产业价值回归是否就变成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说一下医生,我们的医生接触就诊患者的周期普遍较短,但其实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管理难度并不一样,这会导致他在临床工作重复率上升,效率下降。其次,在科研和学术领域中,医疗系统孤岛现象严重,数据聚合性差很难提取,真实世界数据缺失、医生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具有限等,种种现象都不足以满足临床科研的需求,最终会导致我们的医生在其改善医疗服务以及提升医疗水平中遇到瓶颈。其次,患者在确诊病情住院后,往往需要在医院多科室检查,跑断腿的现象是常态,离院前医生给予的宣教知识有限,无法让患者达到一定的依从性,导致患者体会不到医生和医院的关怀,降低满意度,甚至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正如万马所说:“老龄化来势凶猛,想要加速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弯道超车。”
其实,在临床服务领域,我们倒是可以汲取国际医疗的先进经验,在部分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医疗团队内都会配备1-3名“医生助理”,这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包括如:记录病史、诊断和治疗疾病、分析化验结果、开具处方、协助手术以及后续的疗养院的巡护等等。医生助理PA,英文全程“Physician Assistant”,成立于1965年二战时期美国杜克大学,到现在已有50多年历史,那我们就拿美国举例,医生助理的定位是具有医学背景的中层医务人员,通过数千小时培训,以医学院课程为蓝本,接受全科医学教育,每10年需要重新考证,毕业后每两年需要完成100小时的继续医学教育,挂靠在一名医生名下方可行医工作。
海外医生助理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个角色本质上就是从临床端入手,填补了医护不足的缺口,促进了医疗服务提升的可及性,将传统的片段式、分散式的医疗服务模式升级,将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康复管理新模式。然而,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存在人力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形成系统的人才体系等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化将「医生助理」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挥AI、大数据、虚拟化等科技技术的优势,为临床、护理、科研和健康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提升了我国医疗机构临床一线的工作效率,给予患者更优质、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提升患者满意度。
简而言之,就是让每位医生都配一个人工智能医生助手系统来协同工作,这样一整套解决方案系统中会包含,如:智能宣教、智能定期随访、智能康复辅助决策、智能跟踪用药及患者复诊依从性管理等等。也可称之为全生命周期AI精准康复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行落地,它是一种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跟踪管理,从而形成“从院内+院外,线下+线上,单次到周期,随机到专属、人工到智能”的一个服务升级,以此来完善我们整个临床医疗服务体系,真正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执行到位。
与此同时,全生命周期AI精准康复管理又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思考问题的全局,从临床端入手,加速临床信息的收集和解析,让真实世界数据通过临床专家的循证给到生物企业,从而达到医疗行业的商业闭环。在可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质量的同时为生物企业提供可持续盈利并能快速掌握的科技新方法,使更多医疗从业人员多劳多得,提升行内人员收入,为行业破局重生。
(认识康复CEO万马与AAAI主席王田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