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医大盛京医院:好家风与医院文化

2023
02/07

+
分享
评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A-
A+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倡导“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确实是构建医院文化的颇有远见之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医院浓厚文化氛围,举办了“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主题征文活动,医务人员参与热情很高,撰文踊跃,短短数日收到 100 多篇稿件。院刊刊登了分娩室医务人员高平写的文章,讲述了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好好做人”四字嘱咐逐步深化认识,最终升华到“崇德向善”境界的体会。

我读后深有感触,对“至要莫如家教”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悟。不由得忆起多年前的一桩往事:那是一次有不少领导、专家参加的医学界大会。在集体合影时我引导第一排人员入位时,本该位居中央位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副委员长却主动提出让年长的几位到中间就坐,彼此谦让不止。她执意坚持,并说:“总要长幼有序”,令在场的人把尊敬的目光投来。多年来,这一“序齿不序爵”的情景我始终不曾忘怀。

何鲁丽曾是一位医生,是著名教育家、政治家、解放前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之女。其父为人正直,颇有国人的骨气,在抗击日寇、和平解放北平之时都曾做过重要贡献,他全家遭受过蒋介石的迫害。何鲁丽自幼受到父亲影响,爱国亲民,踏实做事,讲究人品,即使走到领导岗位依然不改本色,父女间的传承堪称一段佳话。

其实,文化不是靠悬挂标语、靠宣传口号来实现的。优质高质的医院文化,最终是靠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环境、氛围,以致每位医护人员、职工的气质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这种气质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工作实践的历练,其中家庭生活的熏陶,家教、家风的影响则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生活的家。试想,一个在家里不尊老爱幼,少有感恩之心,缺乏宽容和谐,在医院里如何能与同事相处自如,如何能成为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好护士?

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令人尊敬的医学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到过北京协和医院李洪炯教授的家中,看到房间悬挂着患者赠给他的题字,书桌上摆着有待寄出的回复书面问诊病人的信纸;在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家中,亲耳聆听过老人家对青年医生的谆谆教诲,读过墙上老人家为自己写的条幅“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和中华医学会同志看望北京安贞医院吴英恺院士时,家中绿植清香四溢,简朴至极,谈话之间能感受到的是耄耋老人依然心系国家医学事业勉励后人的殷殷深情。在这些前辈的家里,让人随时感受到的是浓厚的文化品位,领略的是前辈们孜孜不倦的事业心和儒雅亲切的风范。从我们看到的家风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医院里他们在患者面前那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那令人敬重的医家气质。

从这个意义上看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倡导“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确实是构建医院文化的颇有远见之举。倘若医院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天下之本在于家”,重视家教、家风,体悟感恩,领会敬业,润泽爱心,凡事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医院人的气质和医院的氛围就会日臻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之源。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 高金声

5069167572572955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务人员,医患,分娩室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