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候可救命!佛山市一医院麻醉加强监护治疗病区成立
提起麻醉,就会想到手术。麻醉是绝大多数手术患者所需的必要措施,但手术麻醉后的管理有多重要你可能想不到。患者从麻醉和手术应激状态中逐渐恢复期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内环境紊乱,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生命。因此,要保障患者术后恢复安全,需要进一步监护和治疗,这时麻醉后监护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时候可救命。
2月2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麻醉加强监护治疗病区(AICU)正式成立。早上8点,医院在麻醉科举行揭牌仪式,院领导、职能科室代表、麻醉科医护人员共同出席并见证AICU的正式启用。
陈国强院长表示,麻醉科在202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AICU的正式启用也是麻醉科获评后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关于麻醉科医疗服务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麻醉科门诊和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2021年市一医院开设择期手术麻醉门诊,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前麻醉评估。今天AICU的正式启用,既是落实国家卫生系统对麻醉工作的要求,也彰显了麻醉科多年来深厚的专业底蕴和扎实的发展基础。市一医院麻醉后恢复室(PACU)已建立多年,从PACU到AICU,一个字母的改变,却凝聚着麻醉科历代员工的心血,也是麻醉科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高龄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麻醉手术后的生命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对手术后尚未完全稳定,需要继续观察的高危患者,需要加强监护和治疗,平稳度过最危险的术后第一个24小时。AICU可为这类患者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对提高全院重大手术的救治水平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陈院长希望麻醉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未来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克服困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麻醉学科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为抓手,努力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为高水平医院建设和佛山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揭牌仪式上,刘永耀书记祝贺AICU的成立,并表示新病区宽敞明亮,设备齐全,为手术后重症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标志着我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医疗救治,安全先行。麻醉在手术患者安全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手术麻醉后的恢复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希望麻醉医务人员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创新,为手术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其实早在2021年,市一医院麻醉科就在广东省内首开先河,利用麻醉后复苏室收治术后高危患者,建立了AICU的初级版本----加强型麻醉后复苏室(IPACU)。危重特殊患者手术当晚在IPACU加强监护治疗,次日病情稳定后转回病房。截止目前,IPACU收治患者超过1800人次,24小时转入病房率达99%,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先进经验和做法受到同行、患者的认可和赞许,并吸引多家医院前来参观交流。相关文章刊登在«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彭云水教授评价为:“AICU建立佛山经验”,可供同行借鉴。
麻醉科王汉兵主任表示,AICU的建立为麻醉科提供了更优质的平台。AICU内设床位8张,配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B超机、血气分析机、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纤支镜等高端设备,能够更好地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麻醉医护人员从术前到术后,24小时床旁守护,秉持“预防为主,救治及时”的理念为患者提供精心治疗,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供稿:孙凯
摄影:吴剑
审核:陈润钿
科室介绍
佛山 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8年4月,2021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目前麻 醉科包括麻 醉科手术室I区、麻醉科手术室Ⅱ区日间手术中心和内镜中心、麻醉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疼痛诊疗中心等。 拥有各类现代化手术间45间,2022年麻醉手术量超近9万台次。 科室现有麻醉医师72人,麻醉护士36人,手术室护士129人。 有博士后导师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入站博士后3人。 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以上麻醉医师占比超过60%。 科室配备有心脏超声监测仪、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脑氧饱和度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和血栓弹力图分析仪等高端设备,可进行术中经食道心脏超声、心排量、脑氧饱和度、连续血红蛋白、麻醉深度、肌松、凝血功能等精准监测,能高质量地完成肝肾移植、心脏移植、主动脉夹层置换术和嗜铬细胞瘤切除等复杂手术的麻醉,且具备完善的急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
麻醉科为不断提高临床麻醉质量,先后设立了血流动力学学组、超声及区域阻滞学组、科研学组、心胸麻醉学组、器官移植学组、困难气道学组、重症产科暨高危儿科麻醉学组及麻醉护理学组等。各学组深入探索行业先进麻醉学专业技术,并进行临床麻醉研究,通过授课、带教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地提高整个麻醉科的临床专业知识、技能。
本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舒适化医疗,在全国建立了首个由麻醉科管理的内镜中心。在无痛胃肠镜、无痛纤支镜、无痛ERCP和无痛宫腔镜检查等方面积累了大量麻醉和管理的经验,先后吸引了国内各大医院同行参观学习超400人次。2022年我院无痛镜检率达92.9%,分娩镇痛率达66.1%。2021年,麻醉科在广东省率先开设择期手术住院患者麻醉评估门诊,单日最高评估率近80%。同年科室在省内最早建立加强型麻醉后复苏室(IPACU),使危重患者手术当晚继续留在麻醉科治疗,极大地保障了危重手术患者的安全。自IPACU成立来,累计收治各类危重患者超1800人次,为手术患者提供从术前到术后的无缝衔接医疗服务,麻醉科正式迈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麻醉科高质量的麻醉管理水平为医院各种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极大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院外科学的进步。2022年获评广东省“可视化培训基地”及“加速康复外科实践基地”。
近三年科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佛山市“登峰计划”重大项目一项,重点项目各两项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其他各级科研立项近20项,总经费近2000万元。近三年发表SCI论文2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37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10余项发明专利。科室在2020年中国医院学科科技量值排名本学科全国第96位,2021年中国医院学科科技量值排名本学科全国第76位。2022年建立围术期专科数据平台,构建全量、多模态数据模型,将临床质控、科研数据统一化、标准化、结构化,并加入岭南麻醉大数据专科联盟,与省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了多中心合作关系,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推动临床科研的开展。多名资深专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麻醉相关学会任职,并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和《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在教学方面,麻醉科2014年获批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专业基地。作为院级优秀住培基地,至今已培养了100余位住培医生,为省内外各级医院输送了优秀的麻醉专业人才。现有住培导师36位,在培住院医生46人。是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在读博士5人,硕士11人。
学科带头人王汉兵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与神经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门诊麻醉和PACU学组委员,广东省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日间手术麻醉学组组长,广东省医院协会麻醉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佛山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含重大项目1项)、其他各级立项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11篇,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篇;主编《麻醉与舒适医疗》。
麻醉科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渐形成科室独特的理念和文化,王主任进一步提炼为麻醉科核心理念:诊疗过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充分给予青年医生上升的空间;传承“关爱”,传递正能量。所有科室成员,围绕着核心理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一起为进一步发展科室,提升临床、科研、教学水平而努力,更好地为全市乃至大湾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