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里铺“奶酪”,术后顽疾不再高发
去年,来自天台的应阿婆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在胃镜项目中发现食管好像有点问题。正常的食管黏膜一般比较光滑,但应阿婆食管的中段却有一整圈表面粗糙,分布着细小的“疙瘩”,医生提示食管黏膜有异样。一开始因为几乎没有症状,应阿婆和家人都觉得医生可能多心了,但随着时间推移,应阿婆接触到一些食管癌的资料,她内心的忧虑越来越重:“食管里的疙瘩会不会变大了?”
应阿婆的家人便带她来到台州医院寻求消化内科毛鑫礼团队的帮助。台州医院消化内科ESD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开展多年,在行业内有不俗声誉,更是国家级ESD技术培训基地,而ESD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毛鑫礼对应阿婆的病情进行了仔细检查,确定可进行ESD手术,但在沟通中应阿婆却又流露出几分迟疑,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切怕癌症恶化丢了命,可切了怕之后的生活熬不住。”
原来应阿婆在来医院之前专门找了已经接受过食管癌手术的朋友了解情况。朋友告诉她手术本身好像危险性不大,但是手术后不久自己就出现了食管狭窄的情况,吞不下饭还老是呕吐,比没做手术前还难受。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食管狭窄确实是ESD手术治疗食管癌时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且有研究数据显示,食管黏膜切除超过整圈的四分之三周狭窄发生率超过60%,如果接近整圈切除,发生率则高达88%以上。
“黏膜破损后恢复起来纤维组织会比之前多,这就和我们表皮伤口愈合之后会更厚,甚至起老茧的原理类似,更容易形成狭窄。”毛鑫礼解释道。
然而这狭窄看似“必然中招”,却有不一样的化解之法。
不久,应阿婆就在台州医院东院区内镜中心接受了ESD手术治疗,由毛鑫礼亲自操刀,先在内镜视野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再注射肾上腺素和靛胭脂至病变部位黏膜隆起,接着使用海博刀对黏膜周围进行切割。在一闪一闪的电光之下,黏膜断开分离露出黏膜下组织,原本完整的食管变得坑坑洼洼,而所有操作,都是在直径仅仅一厘米的内镜导管中完成的。
切割完毕后,毛鑫礼通过取物器取出病变黏膜,随即又将一片奶酪状的物质垫到刚刚坑坑洼洼的病灶部位,并通过止血夹进行移植固定。就这样几片“奶酪”下来,被切除的一圈食管都被铺上,再由支架固定,对于食管狭窄的预防措施也宣告完工。
手术非常成功,切除的黏膜组织经病理检验确认为食管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形增生,属于癌前病灶,极易演变为癌症,而经过“奶酪”的保护,应阿婆在长期恢复之后并未出现食管狭窄的情况。
这一层神奇的“奶酪”,其实是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它是将异体的真皮组织通过胰酶消化等方法去除里面的细胞成分所留下的真皮基质,包含了正常皮肤的胶原纤维束、完整的基底膜结构等,可以理解为去掉皮肤细胞,留下保留着皮肤“框架”和“营养”的“壳”。
脱细胞真皮基质广泛应用与烧伤整形和口腔医学中的创面填充,最大优势就是亲和性强不容易被排异。人体组织的异体移植,大到心肺等器官,小到些微大小的皮肤,只要不是“自家生产”都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入侵者,这使得异体移植要“配上对”并不容易。但因为脱细胞真皮基质只是一个“壳”,反而更易被接纳。“这就好像精装修套房和毛坯房的差别,你要添置新家具,精装修的房子你要看风格搭不搭,不一定用得上,但是毛坯房你就不用考虑这么多。”毛鑫礼团队的科研人员李少伟博士表示。
参照类似原理,将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到被剥离黏膜的食管病灶处,以“移植”方式铺上“新的黏膜”,在低排异前提下,可以抑制组织愈合时产生大量纤维或明显增厚,从而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
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在ESD食管癌术后预防食管狭窄领域,是毛鑫礼团队近年主攻的一个技术创新,项目基于2019年的省级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自体食管黏膜移植预防表浅食管癌ESD术后狭窄的有效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传统的术后康复食管狭窄发病率较高,且通常要用球囊扩张治疗,患者痛苦较多;自体黏膜移植技术的原理和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有部分共通,但自体食道黏膜大量采取会比较困难,特别对于切除四分之三周以上的患者,本身存留的黏膜就已不多,更难实现自给自足。相比之下,不管是可行性还是效果,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都更具优势。
目前,毛鑫礼团队已经为近30位切除四分之三周及以上食管黏膜的患者成功应用了该项技术,患者术后食管狭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据悉,毛鑫礼团队是省内最先开展该项技术的团队,在国内成功移植患者最多,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台州医院每年ESD手术的数量非常大,看到大量自己亲手手术的患者,术后还要因为并发症回到医院承受痛苦,我就觉得是自己职责未尽。”毛鑫礼这样解读自己钻研技术的初心,“全周期、全过程的医疗,一定包括手术之后尽量好的恢复和尽量少的副作用,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供稿 | 一帆
编辑 |小南
责编 |李沂航
审核 |吴践帆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