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一医院“最温暖医院”三年提升行动月报 第3期
武汉市第一医院“最温暖医院”三年提升行动月度简报 第3期
01、理念创新
02、技术创新
03、服务创新
04、管理创新
理念创新
党委书记、院长魏力荣获中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荣誉称号
武汉市第一医院14个病区专门收治新冠患者
技术创新
副院长陈国华荣获“2022魅力医生”荣誉称号
呼吸三动员大会——神奇的俯卧位通气
血管外科青年医师在临床案例大赛中再创佳绩
急诊手术,助阳性患者重见光明
“85后”患者做微创肺癌手术一样安全
不忘初心,追求极致
年轻父亲突发中风,儿子呼叫绿色通道机智救父
服务创新
“连续在岗45天,我希望自己是‘慢羊羊’”
抗击奥密克戎 一医重症在行动
勠力同心,守护小阳宝宝们
神内亮剑 艰苦鏖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新骨关节外科护理团队——向阳而生
管理创新
分秒必争,为生命开道
武汉市第一医院ICU:全员全力全心救治重症患者
癫痫中心获批“中国抗癫痫协会二级癫痫中心”
我院药学部代表湖北省在全国药学服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理 念 创 新
党委书记、院长魏力荣获中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荣誉称号
12月17日,中国医院协会在2022中国医院大会开幕式上公布《2022年优秀医院院长及突出贡献奖表彰决定》,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魏力荣获中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荣誉称号,湖北仅有3人获此殊荣。
自担任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以来,魏力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高站位立足于健康中国、健康湖北、健康武汉建设,围绕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的发展目标,聚焦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四项创新”,带领全院职工持续打造“江城最温暖医院”服务品牌,先后创新制定并落实温暖服务举措170余条,让“最温暖”成为医院新代名词;深入推进以DRG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为牵引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武汉地区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入围国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示范点评选;启动“三树成林”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专学科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出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创新服务举措;精耕细作学科建设和医学科技创新,一批批高精尖诊疗技术惠及广大患者;抢抓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三大基础项目建设,提出“五年重塑、十年跨越”发展战略,重塑医院空间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党建与医院跨越式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奋力跑出现代化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武汉市第一医院14个病区专门收治新冠患者
12月26日,武汉市第一医院九成医务人员已到岗,正全力疏导门诊、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做到危重症患者应治尽治、应收尽收。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原来的2个病区增至8个,新增床位用于收治新冠肺炎重症与危重症患者。医院迅速抽调重症救治经验丰富的骨干、各科室高年资医生,以及多轮参与过疫情救治的医护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分配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个病区,救治患者。
为全力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在原来的综合ICU的基础上,增加急诊、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5个专科ICU。
一些医护身上备着药品,返岗参与救治,医院还成立了由呼吸、重症、急诊等多个专业专家组成的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及中医专家组,每日巡查各新冠患者收治病区、各重症监护单元及急诊医学科、协调会诊及收治工作。
副院长陈国华荣获“2022魅力医生”荣誉称号
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主办的“2022寻访魅力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正式落下帷幕,我院副院长陈国华荣获“2022魅力医生”荣誉称号。
他是中风救治的“急先锋”,带领神经内科团队“十年磨一剑”,打造了江城最快的中风救治绿色通道,他总结的“中风垂直快速救治链”,被同行公认为“武汉一医模式”,神经内科发展壮大,深耕九个亚专科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成为亚专科规范齐全、武汉市民口中“响当当”的神经内科;他也是脑病患者们眼中亲切和蔼、善解人意的陈医生,望闻问切、视触扣听,擅长用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模式,为中风、顽固性失眠、头痛、痴呆等脑病患者解除病痛;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国华教授;他认为大部分神经科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确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很大的优势。
呼吸三动员大会——神奇的俯卧位通气
2022年12月23日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开科第一天,在范学朋主任及贺英护士长的统筹带领下,有条不紊地收治病人,仅一天时间床位率高达100%。
为帮助住院病人和家属更加直观、正确的了解疾病,理解和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提高依从性,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开科当天下午,科室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培训,范学朋主任从为何不打针、为什么要俯卧位通气、多久可以治愈出院等方面为患者解疑答惑,在此过程中,范主任着重强调了俯卧位的重要性。
培训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响起阵阵的掌声,通过范主任的讲解,更好地帮助了医护工作者落实俯卧位的普及,从而提升医护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血管外科青年医师在临床案例大赛中再创佳绩
2022年12月,在苏州蛇牌学院举办的第一届滤器案例大赛上,我院血管外科陈熙医生经过全国案例海选、初复赛,成功进入全国决赛,与其他来自各省市共11家医院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并最终荣获“一等奖”佳绩。
评审专家对血管外科选送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从诊治方案、手术细节、演讲技巧、案例难度、现场答辩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同时专家团对我院作为全国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心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
急诊手术,助阳性患者重见光明
眼科肖泽锋主任一家也感染了,还未完全恢复,感染第四天肖主任就上班了。紧接着,肖主任80多岁的父亲症状加重,CT显示白肺征,氧饱和度降到70以下,等了两天终于住进医院。
肖主任白天坚持门诊、手术,晚上陪护病重的父亲。星期三上午,在上门诊的肖主任电话得知父亲病情不稳定,氧饱和度又掉下去了,他感到心急如焚。这时门诊来了一位眼睛被铁丝戳穿的英山患者,本想停诊去病床前守护父亲尽点孝道,可是看到眼前这位患者,再不急诊手术就面临眼内炎失明的风险,肖主任决定先给患者急诊手术。
手术第二天,患者揭开纱布,重见光明的他十分开心:“感谢武汉市一医院的医生们,是你们挽救了我的眼睛。”
在眼科,像肖主任这样,家里有老人得重症的员工还不少,他们在疫情面前,没有丝毫退缩,病情没有恢复就积极返岗复工,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是医院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是病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挑战中。
“85后”患者做微创肺癌手术一样安全
胸外科收治一名右下肺长了个长径约26mm肿瘤的85岁的爹爹,入院后罗东副主任团队针对爹爹高龄、基础疾病多的情况,请心内科会诊、完善心脏造影检查,提前进行了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术前准备就绪后,在我院麻醉科团队的协助下,成功为姜爹爹实施了腔镜下右下肺癌根治手术。术中爹爹状况平稳,术后镇痛泵镇痛效果良好,第一天下午姜爹爹便可自己下床活动。经过术后不到一周的治疗,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目前进入随访阶段。
不忘初心,追求极致
为追求极致微创、增强技术竞争力,我院肝胆外科自2020年6月起,对传统优势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进行全面技术改造,通过改良手术器械、改变持握技巧、改进悬吊方式等一系列措施,经过不断摸索打磨,形成了一套基于常规腔镜手术器械的单孔技术,同年即完成手术病例超百例,并斩获当年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2022年10月,肝胆外科周程主任组已胜利完成单孔腔镜胆囊切除手术300例,且无一例临床严重并发症。
三年的时间里,肝胆外科医生们仍在不断的精炼手术流程、精心雕琢手术细节,努力让经典的腔镜技术焕发新彩,努力将普通的胆石疾病做成精品诊疗项目,并争取以此为起点和契机,整合成熟的内镜技术(ERCP、EST)、穿刺技术(PTCS、PTCD、PTGBD),最终打造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胆石疾病区域诊疗治疗中心。
年轻父亲突发中风,儿子呼叫绿色通道机智救父
2022年12月初的一天,小吴同学(化名)正在家中上网课,陪在旁边的父亲吴先生(化名)突然感觉右手右脚不听使唤,歪倒在地。小吴同学拿起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车迅速赶到现场,判断吴先生是中风的表现,于是立即通过视频连线与我院中风急救绿色通道联系会诊,中风急救医生王月古判断吴先生属于急性中风,且病情严重,马上与中风急救介入团队一起准备接诊。
在吴先生进入医院的25分钟后,静脉溶栓药物已经输入体内,同时立即送往介入室,麻醉科、介入科、中风急救介入团队同时到位,为吴先生施行了急诊微创血管内介入手术,经过2个小时紧张而精密的手术,成功的再通了堵塞的血管。术后,吴先生被送入神经内科病房观察,麻醉苏醒后,吴先生右侧肢体瘫痪完全恢复,意识也清醒了。
“连续在岗45天,我希望自己是‘慢羊羊’”
我是我们科唯二没有‘阳过’,一直在坚守的。”从11月11日开始,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罗光伟连续在岗45天,奔波忙碌于救治第一线。“这段时间,上班下班都没有什么区别,每天要接100多个电话。”危重病人的病情随时会变化,必须24小时在线,每天夜晚12点钟以后才能睡觉。常常半夜接到电话,罗光伟便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参与会诊,进行指导。
罗光伟说,“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不仅有病毒性肺炎,还合并多项基础疾病,病情较为复杂。针对不同患者要结合既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个体化救治,所以我们每天都会组织医生讨论病例,把危重病人过一遍,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眼看着病人数量一直在增加,他希望自己是“慢羊羊(阳阳)”,晚一些“中招”,守着病人一起逾越过这个冬天。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响应硚口区中医文化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型系列义诊活动要求,我院应邀委派多名专家到社区医联体开展义诊,为疫情后的社区卫生医疗工作加油打气。
义诊活动中居民纷纷前来咨询问诊,中医专家们通过望闻问切,专业耐心的一一解答,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传承了中医精华,弘扬了中医文化,又缓解了现阶段医疗资源紧缺等实际困难,可谓守正创新,深入民心。
抗击奥密克戎 一医重症在行动
按照医院最新的工作部署,要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重症,防死亡”,重症医学科紧急扩充重症医疗资源。在原有重症床位的基础上,增设加床,科室精锐医护力量,组成多支重症治疗队伍,如ECMO小组、气管插管小组、俯卧位通气小组、肠内营养小组等,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开足马力,使救治能力最大化,全力接诊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重症医学科不断提升重患抢救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在多轮疫情大考中,出色的完成重患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一次次的将危在旦夕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并积累了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只讲奉献、不怕困难,是每一名重症人的无畏精神,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症医学科人的使命与担当。
勠力同心,守护小阳宝宝们
在早期疫情防控政策还并不明朗的情况下,王娜主任已带领新生儿科积极收治阳性患儿,只为赶在奥密克戎大肆横行前,尽己所能,以医者仁心,解决家长们住院医治的燃眉之急。
《新十条》发布当晚,王娜主任就开始了线上直播,通过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双平台,她第一时间向家长们科普了新冠疫情防治的硬干货,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恐惧心理。政策放宽不到一周时间她就制作了4期与儿童新冠相关的科普视频。在互联网医院免费接诊儿童新冠咨询,体现公立医院担当,擦亮“最温暖医院”服务品牌。
12月9日至10日,被奥密克戎波及的医护人员,在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后相继倒下,尽管大家都有症状了,可是全科医务人员没有一个退缩,纷纷主动请缨,带病上阵。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娜主任带领她的团队,高度发扬科室凝聚力,克服重重困难和奥密克戎赛跑,用责任和担当积极救治倍受奥密克戎疫情影响的小天使们。
神内亮剑 艰苦鏖战
神经内科全体成员顾全大局、坚守战场、任劳任怨。奉献无处不在:神经内科党支部书记、各位主任、护士长们,有的高烧还没有完全消退,有的仍然频繁咳嗽胸闷不适的情况下,身上备着退烧药、止咳药,带头提前上班,面对大量新收的患者,亲自坚守一线收治患者,直到处理完科室患者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神经内科各个病区的主任、护士长带领病区医生、护士积极学习俯卧位通气的操作规范,对病区有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感染患者早日康复。
非常时期的同仇敌忾,战斗场景中的医患同心,在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中,闪耀着熠熠的光芒。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响应硚口区中医文化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型系列义诊活动要求,我院应邀委派多名专家到社区医联体开展义诊,为疫情后的社区卫生医疗工作加油打气。
义诊活动中居民纷纷前来咨询问诊,中医专家们通过望闻问切,专业耐心的一一解答,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传承了中医精华,弘扬了中医文化,又缓解了现阶段医疗资源紧缺等实际困难,可谓守正创新,深入民心。
骨关节外科护理团队——向阳而生
随着社会面感染患者不断增加,不少医务人员也感染了病毒,骨关节科全体护士几乎“全军覆没”。为了及时救治患者,很多医护人员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回到工作岗位,奔波忙碌于救治第一线。
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大多是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严重,护理压力也特别大。骨关节科每位护士都在尽情演绎好自身的“角色”:她们中有带病上岗的护士长,有坚守在方舱积极支援的年轻护士,有主动留营的护理骨干,也有舍小家、顾大家要求主动返岗的年轻妈妈们。
骨关节外科的每一位护士,都没有躺下,她们都有明显的症状,有高烧,有全身疼痛,有咳嗽不止,没有时间等到痊愈,大家都是短暂的调整后迅速返岗,保证病房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分秒必争,为生命开道
2022年末,随着国家疫情政策的调整,随着感染高峰的到来,急诊科的接诊量陡然上升,急诊王智超主任所在的急诊科一次次刷新着出诊记录。
从1991年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急诊科,32年的时间,初心不变,“每秒必争”的从医态度不变。在王智超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各种关于病人的身体状况,在文本扉页,王智超写着:“面对繁琐的工作不推 、不畏惧,并且在这些工作中,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在完成这些工作中不断的历练和提高自己。这既是医生的天职,也是一名党员的自我修养。”
就像王智超所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急诊科,“每秒必争”已经成为常态。因为病患增多,院方调集多名医护人员,全力守护急诊,为病人提供及时的诊治。护士长朱梦莉就是其中一位。
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在承受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大家的症状稍微缓解了两天、三天,他们就会主动地要求来上岗,来缓解我们的一些问题。”
武汉市第一医院ICU:全员全力全心救治重症患者
为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全院之力,整合资源力量配置,在原来的综合ICU基础上,增加了5个专科ICU,抽调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了院级专家组及中医专家组,全心全力挽救患者生命。
武汉市第一医院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原来的2个病区增至8个;在原有综合ICU基础上,增加了急诊、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5个专科ICU,对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成立了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及中医专家组,每天对各重症监护单元和急诊医学科开展巡查、会诊,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癫痫中心获批“中国抗癫痫协会二级癫痫中心”
我院癫痫中心于2022年7月29日经过中国抗癫痫协会、湖北省抗癫痫协会专家现场答辩及评审,最终通过中国抗癫痫协会二级癫痫中心评审。这既是对我院癫痫中心救治能力的充分认可,也标志着我院癫痫诊疗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我院癫痫中心配备有完善的脑电图室及视频脑电图监测室,开设了癫痫专科门诊、癫痫急诊及互联网癫痫专科门诊,集监测、诊断及治疗为一体,包括专业的诊疗人员、先进的检测设备、规范便捷的就诊流程,还包括严格的病历管理、完善的健康教育和随访制度以及实用的家庭护理指导,能进行各种类型的成人及儿童癫痫的内外科诊疗,可以为癫痫患者提供全流程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的一站式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我院药学部代表湖北省在全国药学服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我院药学部参赛队伍在2022年9月份举行的湖北省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后,代表湖北省参加2022药学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我院参赛队伍由杨爱霞副主任担任领队,门诊药房药师辜红秀、宋志龙组成。从7月初的药学技能大练兵开始,到市州选拔赛、分赛区选拔赛、湖北省选拔赛,再到本次全国总决赛,历时五个多月,我院参赛队伍经过精心准备、顽强拼搏、层层过关斩将,在比赛的“处方审核”、“用药交代”、“情景咨询”三个环节中出色发挥,并最终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第二十名的佳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