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第二波感染高峰可能出现在这些地区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2023年春节是新冠疫情“乙类乙管”以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近三年来春运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流动。
农村地区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抓好防疫体系运转,统筹各种医疗资源,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做好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管理,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短板。
高福院士:第二波感染高峰可能出现在偏远农村地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疾控原主任高福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还没有进入感染高峰的地区,比如说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春节期间民众返乡,可能会出现感染高峰。
这一波感染不会比防疫政策调整后的第一波高峰更高。但新的感染高峰很可能出现在缺医少药,国内剩余不到10%没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地方,这些地区会出现医疗挤兑。因此,还是呼吁大家,将最重要的医疗资源留给有基础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
高福院士介绍道,以北京、河南、江苏、安徽为代表的省市,城市中感染高峰已过。一些县城和农村地区也已渡过感染高峰。
现在国内主要流行的病毒株为BF.7和BA5.2两个分支,如果已有很高感染率的地区,人群短期内重复感染的概率很小。
对于此前世卫组织表态称,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候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从科学角度来看,何种条件下,我们能终结全球新冠大流行?
高福院士回应,终结新冠大流行,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包容(tolerance),一个是韧性(resilience)。从新冠疫情刚开始不久,我们就在讨论这两个词。前者指的是人类到底能忍受多少,后者指人类的灵活性有多少,即动态调整防疫措施。当人类可以包容病毒的存在,有一定韧性,能正常生活,与其同存,就可以宣布大流行结束。当新冠只在有的地区流行,就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到夏天或者秋天,有可能世卫组织会宣布大流行结束。但这也不意味着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会低至流感,因为其感染基数太大。至于何时能和流感一样,不好预测。
不排除出现致病性更强毒株的可能
“XBB进入国内后,如果现在流行的BA.5、BF.7能对XBB提供一些交叉保护,也可能XBB就起不来,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高福院士表示,“不同亚种的病毒也在竞争求生存。国外BQ.1目前是主流毒株,未来不确定国内的主要流行株将会是XBB还是BQ.1。”
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基础免疫水平不同。国外先后经历了德尔塔、奥密克戎BA.1、BA.2、BA.5等多轮自然感染,不少民众还打了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第四针新冠疫苗。
相比之下,中国此前没有经历过大规模自然感染,这会导致一种毒株在国内的流行表现与在全球其他国家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到五六月,很可能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流行相同的毒株。
就新冠病毒而言,目前,至少可以划分出三类血清型,早期原型毒株和德尔塔算一类,它们间可提供交叉保护。奥密克戎早期的亚型算一类,XBB算一类。所谓二次感染,实质上,就是不同亚种间的交叉保护很弱。
高福院士指出,继续免疫逃逸是一个趋势。比如说,XBB.1.5和XBB相比,其受体结合域(RBD)只有一个关键氨基酸发生变化,就导致全球现有的疫苗几乎完全失效。
从理论上讲,就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来看,病毒毒力将越来越弱。从早期的原型毒株,到今天的XBB,病毒传播力在增强,但致病性明显在下降。
但是,如果从动物中再溢出一个全新的冠状病毒,再传到人类,我们专业人士认为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出现,那就可能出现毒力更强的毒株。而且,冠状病毒很容易重组,比如说,XBB就由BA.2两个分支重组而成,毒力较弱。但如果不同冠状病毒重组,有可能出现毒力更强、全新的病毒。
中国的免疫情况和其他国家不同,新冠病毒或出现和在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突变。从科学角度来讲,我们希望和世界的免疫程度同步。我们要密切监测病毒变异,进行测序,做到数据公开。
另外,各级疾控系统和医疗机构的数据也要更好协同、整合起来。高福院士说:“我希望建立全国的冠状病毒监测中心,再和全世界‘一盘棋’,共同把病毒监测好,继续提高监测的覆盖率。”
撰写 | 好医生综合整理自国家卫健委、中国新闻周刊等
校稿 | Gddra 编审 |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 Alic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