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监护室里监护仪的报警声时不时响起,在当前疫情严峻、抗疫一线人手严重不足的形势下,麻醉科规培医生张斌立刻感受到身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和担当,主动参与当前抗疫工作。
闻令而动,主动作为
从门诊到病房,从病房到监护
他们在战“疫”中发挥青年力量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复杂形势下,病毒肆虐、患者激增、医院承担着超负荷压力。在这次的战斗中,所有人携手同行共克时艰,汇聚微光筑起生命的防线。
这是来自
12名东方规培医师的故事
聚焦战“疫”中的年轻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他们褪去了学生的稚气
挺身而出
他们,是东方的“新希望”——
在门急诊...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急诊基地 张迪
“张医生,张医生,快帮我看看,病人氧饱和度不好,意识也变差了”,一阵急促的呼叫声从急诊大厅留置观察区传来,张迪医生迅速穿过熙攘的人流,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加大吸氧流量,判断病情后果断将患者转至抢救室抢救。随着患者转危为安,张医生来不及休整,又继续转战下一个“战场”。
张迪医生说:“医患道寡胸中记,上下求索无黑明。但愿世间人无疾,何惧年壮白发生。这次是对急诊的一个巨大考验,科室所有人都承担着超负荷的任务压力,辛苦的人比比皆是,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医者仁心、践行使命 @全科基地 曹春艳
随着疫情放开,医院患者数量暴增,曹春艳医生收到前往门诊支援的紧急通知。留观的大多是有基础疾病合并严重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情况极为危重,曹春艳医生在门诊负责患者管理时认真仔细、关爱患者,有患者家属为之激动落泪表达感谢。
曹春艳说,支援门诊期间她见到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尊重,虽忙碌但收获良多。
热血一腔担使命 @急诊基地 郑伟阳
“郑医生,快看一下,1床病人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也下降了”,随着管床护士的紧急呼叫,在急诊科轮转的郑伟阳医生一路小跑到病人身边,患者双肺多发感染性病变入院,考虑病情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立即调整氧气流量,并准备高流量吸氧设备,调整参数,汇报上级医生,一气呵成……随着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病人家属紧张情绪也逐渐消散。郑医生又再次与家属沟通病情,告知进一步诊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当前疫情严峻,急诊危重症患者激增,郑伟阳医生始终坚持在急诊抗疫第一线,不畏艰苦,毫不退缩,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了热血一腔担使命,寒冬逆风白衣行。
郑伟阳帮助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
在病房...
行动守护生命 @内科基地 许铃浩
许铃浩医生管理着消化内科病房20张床位,负责处理50余名患者的大大小小问题,其中包含20余名75岁以上高龄的新冠患者。许铃浩对待病人仔细谨慎,充满耐心,对于神志不清不能对答的病人,他逐一致电患者家属、养老院和地段医院,了解病人病情、用药及治疗;老年病人听力减退、口齿不清,他就逐字逐句重复,直至询问清楚病情。
眼见着发热门诊的人流迅速攀升,许铃浩又主动提出“哪里需要去哪里,我自愿报名支援发热门诊工作”。虽然最终未安排其上发热门诊岗位,但消化内科全体医生被这名年轻医生的精神所打动,这种精神在“低靡”的气氛中鼓舞着所有人负重前行。
无论是支援门诊还是坚守病房,对许铃浩来讲都只是繁忙抗疫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时,尚是医学生的许铃浩还是“被保护的对象”。三年后的今天,疫情进入新阶段,作为一名规培医生,许铃浩已经有能力去“守护他人”。他说:“我们无法预知疫情开始,但是我们或许可以见证疫情结束。”
许铃浩为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胸部查体
“优秀的外科医生=优秀的内科医生+手术刀” @外科基地 林剑伟 鹿一鸣
随着肺炎病人数的不断膨胀,外科病房也陆续开放收治肺炎患者。脊柱专科开放收治的第一天,规培住院医师林剑伟和鹿一鸣刚刚“烧退”还未“阳康”返岗便迅速投入工作。总共28张正式床位+3张加床一天就全部收满,咳嗽声、气喘声笼罩着整个病区。面对着大量病情危重、令人“棘手”的患者,为方便指导俯卧位拍背咳痰,两位住院医师在胡韬老师的指导下,分别扮演医师和病人,为肺炎患者和家属录制了简单易懂的科普视频,并制作了示意图,向病区里每一位患者和家属传授“拍背咳痰、应趴尽趴”的理念,力求教会每一位家属,造福每一位病人。
林剑伟和鹿一鸣拿出“优秀的外科医生=优秀的内科医生+手术刀”的担当和热情,积极学习肺炎救治的最新指南和仔细跟随医院规定学习救治流程和规范。同时积极请RICU、呼吸内科的老师前来病区指导,做到专病专治,每一个病患都“不抛弃,不放弃”,真正做到了“防重症,降死亡”。他们坚信,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让病人最大化的受益。在病毒肆虐的寒冬,两颗赤子之心在一线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这是杰出东方青年风采的展现!
林剑伟、鹿一鸣帮助患者拍背咳痰
战“疫”中成长 @全科基地 朱逸豪
正值疫情大考,一直坚守在呼吸内科的朱逸豪也“中了招”,身边的老师同学相继倒下,于是在休息好转后他就火速支援病房,收治涌现的新冠患者。朱逸豪认为自己有幸在这历史时刻守在临床一线,在呼吸内科学习到的一切也使他成长不少,同时,他相信疫情终将会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画上句号。
朱逸豪为新冠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坚守一线、积极战“疫” @麻醉基地 刘高燕
面对无情肆掠的新冠病毒,刘高燕医生深知这必将是一场硬仗。身边的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因此她不敢有一丝懈怠,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始终坚守在一线。无论是在手术室、内镜中心,还是在抢救插管和穿刺的路上,尽管面临着各种感染风险极大的操作,都总能看到她积极的笑脸和坚定的步伐。她总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得尽量多坚持几天,至少得等到小伙伴们陆续返岗了,才能放心。”
刘高燕为新冠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在监护室...
同心同行同守沪 @内科基地 廖玺铭
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呼吸内科的廖玺铭与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联合医务部副主任谢敏是一对母子。2022年4月疫情期间,母子二人共赴疫情第一线,廖玺铭积极参与东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危重病人救治,他的母亲则作为联合医务部负责人以及中医专家加入贵州援沪医疗队五队,参与了静安区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这对母子在第一轮疫情冲击期间,作为母子更是战友,与众多医务同道一同战疫。
2023年1月,廖玺铭再次回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第一线,直面众多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在导师李强教授带领下,同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各位上级医师一起积极参与抗疫工作。
廖玺铭在呼吸重症监护室为患者使用床旁气管镜
“精准、迅速” @内科基地 潘莹莹
“你好,我们的患者氧饱和度在下降,需要RICU会诊”,“我们收了重症肺炎患者,需要RICU医生指导救治”……RICU医生办公室里坐在电话机旁边的潘莹莹,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从各个科室打过来的会诊电话,她会立马将情况转达给当日的会诊医师,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达最精准的信息,让患者得到更快的诊治。
潘莹莹说:“面对家属期盼的眼神,我依然热切地期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迅速的治疗,尽力控制病情不恶化,让患者能够从呼吸重症监护室平安出院。”
潘莹莹为气管插管患者行肺部听诊
共同奋战、迎接春天 @麻醉基地 孙伟鑫
随着疫情政策放开,周围的朋友、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倒下”,孙伟鑫医生刚刚恢复便向科室申请重新加入“战斗”,并主动选择支援重症监护室。
身边是同事咳嗽的声音和监护仪报警的声音。但是孙伟鑫并不害怕,他说:“病毒虽然可怕,但是看到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战的样子,我相信我们终将迎来上海东方的春天!”
孙伟鑫为新冠患者行深静脉穿刺术
汇聚微小的力量 @麻醉基地 张斌
心外科监护室里监护仪的报警声时不时响起,在当前疫情严峻、抗疫一线人手严重不足的形势下,麻醉科规培医生张斌立刻感受到身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和担当,主动参与当前抗疫工作。张斌所在的监护室专门收治新冠重症病人,因此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与病毒亲密接触、谨慎评估患者一次次的病情变化,张斌甘于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奉献自己微小的力量。
张斌为重症新冠病人进行气管插管
从清晨到日暮
从灯火阑珊到东方破晓
东方青年们以青春践行使命
用行动守护生命
冬将至,春可期
凛冬散尽
终将迎来属于我们的春暖花开
素材提供:毕业后继续教育办公室
编辑:张宁
审核:孙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