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冠后遗症,这种症状人群比例恐高达34.8%!
春节回来之后也没有发生密集型传播,大家纷纷"阳康",慢慢回归正常生活。然而,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即使在阴后,你仍然虚弱,脚步轻浮,容易疲劳。事实上,除了感染新冠肺炎时的一系列疾病外,我们更担心的是阳后的疲劳和其他疾病会持续多久?换句话说,我们更害怕的是新冠后遗症。
长新冠是什么?
以病毒的存在时间以及科学界对其的了解,新冠后遗症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冠急性后遗症”“新冠后症状”“慢性新冠综合征”,或者称“长新冠(Long Covid)”。现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仍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最为常见的是疲劳、呼吸急促和睡眠障碍或失眠。
因此,大多数阳康都经历过干咳、疲劳、呼吸急促等经历,不能称之为长新冠肺炎,只是正常的恢复期(甚至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当然,长新冠确实是存在的,但影响究竟有多大?
长新冠占比多少?
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于12月1日发表了一篇针对长新冠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涵盖194项研究和735,006名参与者,披露了个“骇人听闻”的数据:无论是否住过院,在随访的4个月内(平均126天),至少45%的新冠感染者仍存在一种及以上的症状;最普遍的五个症状分别是疲劳(28.4%)、疼痛/不适(27.9%)、睡眠障碍(23.5%)、呼吸困难(22.6%)和活动受限(22.3%)。即使在非住院的人群中,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依旧是疲劳,该比例高达34.8%(95%CI 17.6%-57.2%,12项研究)!
非住院人群中长新冠各症状的比例
长新冠背后的机制
以上研究均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调查,近日来自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感染新冠病毒后触发长新冠之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过度的抗炎反应。不同于经典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新冠病毒的侵略下,长新冠患者的体内出现了另一种抗炎模式,即交替极化巨噬细胞的主导疾病模式,直接诱发了长期疲劳综合征的发生。该研究于12月2日发表在Cell子刊iScience上。
在本研究中,研究员招募了三组参与者:(1)新冠肺炎疫苗完全注射后至少三个月,未感染新冠肺炎;(2)至少三个月前感染新冠肺炎,但入组时完全恢复,无症状;(3)感染新冠肺炎后至少三个月仍有疲劳,即新冠肺炎患者(LCS)。每组13人,年龄和性别匹配。免疫激活标志物分析显示,LCS组中既没有观察到上调的促炎细胞因子,也没有细胞因子的升高,甚至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即,长新冠患者体内缺乏促炎活动和全身炎症。本研究的首席作者Christopher Gerner表明与健康组相比,LCS患者体内检测到的急性炎症的关键标志处于较低水平,或根本无法检测到。换句话说,长新冠肺炎患者经历的不是传统的炎症现象。新冠肺炎引起的长期疲劳不是炎症,而是一种影响的抗炎过程。
而这一系列明显的炎症抑制分子特征,让研究者不得不想到了:在长新冠的患者体内,形成了交替极化的巨噬细胞。人体中的巨噬细胞分为两类,经典活化的M1型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M2型巨噬细胞。在新冠病毒的攻击下,常见的经典促炎性M1细胞转变为耐受性的M2细胞,导致抗炎模式的改变。
正是在这种变化后的抗炎模式下,越来越多的抗炎模式M1型转为M2型,牛磺酸和刺桐碱的抗炎渗入物水平上升,但氨基酸和甘油三酯水平下降,酰基肉碱失衡。刺桐碱是一种能自发诱导睡眠的化合物,体内水平越大,自然越容易疲劳,直接引起长新冠肺炎的疲劳综合征。
研究者表示:了解长新冠的病理学机制只是第一步罢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这些“困于”长新冠的患者提供更多改善和治疗的手段!
现在“长新冠”的问题困扰着全世界,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日本约有10%患者,250万人遭受“新冠后遗症”折磨;柳叶刀发布:大量新冠患者会出现长期后遗症...其中出现疲劳、乏力、胸闷、出冷汗等症状的比比皆是...
必须要警惕新冠后遗症,温馨提示:退烧或许只要2、3天,但身体完全恢复或许需要2、3个月,切记不要剧烈运动,注意休养...
(以上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