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手术机器人十大事件,达芬奇、史赛克…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手术机器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逐步出现并且发展起来的高端医疗设备。
其主要用于以微创的手段来消除手术造成的大面积创伤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进而达到减少患者痛苦和加快术后恢复速度等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常规手术中因医生手部震颤 等造成的不可控的手术风险。
据悉现阶段的手术机器人仍处于以辅助医生手术为主要功能的半自动化阶段, 已应用于普腹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心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多个领域 。
该赛道在2021年被业界视为“手术机器人元年”,多家国内外企业纷纷在手术机器人赛道进行了布局。而2022年,手术机器人在这一年迎来上市、上岗高峰期。那么在2022年,该赛道发生过哪些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呢?为此器械之家盘点了有关于这一年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十大事件,一起回顾一下吧。
回顾起2022年这一年, 在该赛道领域有关外企涉及全球骨科械企、全球最大内窥镜械企及手术机器人巨人之称等械企相关事件,具体详情如下:
世界首例,机器人完全自主完成手术
2022年1月30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的机器人在没有人类帮助的情况下对猪进行了极其复杂的手术。据悉这是手术机器人执行世界首个自主腹腔镜手术,它可能只是腹腔镜手术的未来。
其智能组织自主机器人 (STAR) 进行了四次非常棘手的胃肠道手术,以展示其手术能力。虽然现有的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 确实使某些手术更安全、侵入性更小,但这些系统仍由人类外科医生操作。然而,现在手术机器人已经完全靠自己完成了一项精细的手术。
202亿,全球骨科第二大巨头完成这一并购
2022年3月2日,全球骨科巨头史赛克宣布,已完成对 Vocera Communications的收购,后者是数字护理协调和数字化领域的领导者。
此前史赛克宣布达成最终合并协议,以总股本价值约29.7亿美元,企业总价值约为3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2亿)的价格收购。这次收购将为史赛克推进创新和加速数字化提供了重要机会。
Vocera 为 史赛克的医疗部门带来了高度互补和创新的产品组合,这将增强公司的高级数字医疗保健产品, 并进一步推动史赛克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预防不良事件的重点。
全球最大的一次性内镜巨头,换帅
2022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一次性内窥镜公司Ambu的前CEO在这一天黯然离场。
Ambu宣布已经聘任了董事会成员Britt Meelby Jensen接替首席执行官Juan Jose Gonzalez,决议20日生效。
Britt Meelby Jensen
其总部位于丹麦的Ambu是毋庸置疑的全球一次性内镜龙头。2020年Ambu占据全球一次性内镜市场的57.3%,远远甩开第二名波士顿科学的19.1%;在国内市场Ambu同样排名第一占35.7%,第二第三位分别是幸福工厂29.2%和普生医疗26.2%。
Ambu的产品覆盖呼吸、泌尿、消化三大领域,去年和今年初,一次性十二指肠镜和胃镜也获批上市,凭借这一创新公司也入选了全球十大创新医疗企业。
6.7亿,骨科巨头有大动作
202年7月6日,施乐辉(Smith+Nephew)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峇都加湾工业园制造工厂开幕,该工厂投资额超过 1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7亿元),将主要支持公司的骨科业务,预计该业务将支持其在亚太地区强劲增长。
据了解,该工厂是施乐辉在东南亚的第一家制造工厂,占地约 23,225.76 平方米,于 2020 年 3 月开始建设,并于2021年完成,未来几年将在制造、工程和供应链方面创造多达800个新的本地工作岗位;首批产品预计于今年7月产出。
扩招600人,骨科老大加码这一领域
2022年8月3日,史赛克宣布在爱尔兰科克的Anngrove正式开设了一家新的3D打印基地,其面积约为156,000 平方英尺(约合14492平方米),新工厂的建设将为该地区带来约600个工作岗位,并提升史赛克在增材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
Stryker 已对 Anngrove 进行了大量投资,以确立其在该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并将继续投资以促进增长。
针对史赛克在Anngrove新建基地,史赛克全球质量和运营集团总裁 Viju Menon表示:“新设施和人才将继续释放以前不可能的新机会, 加速全球创新,并进一步支持我们共同改善医疗保健的使命与我们的客户 。 凭借我们的经验和专有技术, 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这项额外投资影响更多患者并 推动增长 。我们也很高兴在爱尔兰扩大我们的人才基础,在一系列学科中担任引人入胜的角色。在 Stryker,我们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安全和包容的工作环境。”
全国首家!达芬奇这一中心落地
2022年9月23日,全国首家达芬奇机器人临床教育中心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正式成立。
天津市肿瘤医院达芬奇机器人临床教育中心授牌仪式
天津市肿瘤医院作为我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从2016年开展首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获得成功后,十余个临床科室开展机器人手术,多名医生主刀完成百例以上机器人手术。
其六年内累计完成5851例机器人手术,目前已将机器人临床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3000人,一次性内窥镜老大建最大生产基地
2022年10月13日,一次性内窥镜企业Ambu宣布,它在墨西哥华雷斯城的新制造工厂举行了盛大的开业仪式。该工厂占地面积约323000平方英尺,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将创造2000至3000个新工作岗位。可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并促进产品稳定供应,减少因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悉, Ambu是全球最大的一次性内窥镜厂商,产品有一次性支气管镜、耳鼻喉镜、一次性十二指肠镜、一次性膀胱镜等。 目前在中国厦门、马来西亚槟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墨西哥均设有生产基地,总生产面积接近110万平方英尺。除此之外,新工厂还拥有215000平方英尺的额外空间,用于未来的扩建。
2022年11月30日,在几度濒临退市危机后,单孔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公司Titan宣布,为了保障公司资金充裕,维持领先的技术地位,董事会已经开始寻求全面或部分出售公司资产,包括合并或其他类型的“重大交易”。
“Titan”泰坦是希腊神话中巨人的名字,饱含了公司的一番雄心壮志,而今“巨人”或将出售也属实令人唏嘘。
Titan是全球最早布局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企业之一,2007年,世界第一套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立项,2009年哥大IREP单孔腔镜技术专利尚未授权的情况下,来自加拿大的Titan Medical就向其申请了专利授权后的独家许可。
Titan股价出现上扬未能突破1美元/股的大关
自2021年末首次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以来,过去一年Titan股价都未能突破1美元的最低上市标准,已经多次超出了纽交所给出的整改期限。尤其11月底更是达到了0.39美元/股的历史低点,而纽交所给出的最终合规截止日期为12月26日,可以说目前Titan已经处在退市倒计时的阶段。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