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说明的新冠/奥密克戎相关危害和风险,并不是希望各位读者焦虑和恐慌。而是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知晓新冠的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决定。
来源:医学检验君
前言
真相不是部分事实,而是所有事实的总和。一年以来,我们尚未揭开奥密克戎的真相,便要匆匆与其“共存”,“对抗”。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忍不住发问:“奥密克戎,你是谁?”
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本文旨在通过跟踪和梳理《柳叶刀》《Variant report》《RKI》《Nature》、CDC、《每日健康》等顶尖期刊、机构、媒体最新的文章和研究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跟上Omicron变异的脚步,揭开Omicron的神秘面纱。
本文为跨专业人士所写,文章数据和研究结果均来源于各大权威期刊、机构、媒体,尽可能做到交叉验证。考虑到病毒变异带来的研究前沿性,本文内容可能存在纰漏、错误、谬论。如有相关意见,欢迎随时指出,我们会在研究后,对文章进行修改,并感谢您对厘清新冠公众认知所做出的贡献。最后,本文在此对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旨在通过引用前沿文献数据对Omicron家族的症状和危害进行简单介绍,帮助大家在真相的基础上更好地决策。
本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均在文末列出,如有疑问或建议,欢迎在后台指出。
目录
一、太长不看版
二、个人危害性
1. 症状
2. 疾病危害性
3. 后遗症/LC/并发症
4. 重复感染
写在开头
上期文章简单介绍了Omicron的命名规则,也简单提及了Omicron家族的庞大性(如图1)。如此庞大的毒株家族势必会带来重复感染和相关危害,本文将根据文献和报道,简单介绍相关内容。
(图1)
一、太长不看版
本文参考了来自美国、澳洲、英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国家的研究文献和数据,这一系列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奥密克戎的肺噬性虽然下降,但是其死亡率仍较高,对孩童的伤害远大于一般人所认知的发烧高热,同时,根据数据对比,奥密克戎的疾病危害远大于流感,且感染新冠后需要面对长期的健康风险,这一危害不容忽视。同时,奥密克戎的免疫逃脱导致重复感染将成为常态,重复感染的风险也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大而增加。
但是,本文需指出,不必恐慌,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同时,各类新冠药物和可以预防感染的SA55/58单抗也在研究之中。可以说,未来,有希望的曙光。
本文内容并非为了渲染恐慌,而是希望读者的决策能建立于真相之上,在保障读者的真相知情权上,您作出的任何决策都不应当被干预。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我们是真相的捍卫者。
二、个人危害性
1. 症状
奥密克戎有什么症状?
国内目前大流行的病毒主要为BA.5和BF.7,经统计,这两种毒株在海外感染后主要体现为咽痛(58%)、头痛(49%)、咳嗽无痰(40%)、流鼻涕(41.4%)、咳嗽有痰(37%)、声音沙哑(35%)、打喷嚏(32%)、疲劳(27%)等。
无症状比率高?
目前这类完整的、具有可信力的、数据完善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都是针对半年前所流行的BA2.75系毒株进行的。笔者考虑到国内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统计时间较早,不具有医学层面的效力。(核酸检测CT<40,需当天提交,而患者一般会在三天后方具有发热等症状)故本文根据印度对BA2.75的跟踪研究(如图所示),在所有感染者中,94%有症状,84%发烧, 而且96%感染者已接种, 26%接种过三针疫苗。(这里三针疫苗率低是因为印度的三针疫苗率本身较低,无法说明三针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
可以看出,标准的,无发热等明显自我感知症状且肺部CT无异常的无症状感染者在总体感染者中占少数。
2. 疾病危害性
本文将选用疾病负担的评价方式介绍奥密克戎的危害。
在这之前,本文先回答一个疑问:病死率是否能反映病毒的危害?可以,但不全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如图2),世界主流评价标准为疾病负担。
(图2)
本文选取了美国、澳洲、新西兰三国的病死率、死亡原因顺序、损失寿命年(DALY)(如图3)来初步阐述奥密克戎的疾病危害性。
该三国均属于发达国家,也代表了发达国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不同水平,且有详实的数据相互印证,具有可信力和代表性。
本文将主要通过疾病负担(如图3.1)的形式来评价奥密克戎的危害。(相较于单一的病死率更有助于对奥密克戎危害的量性评价。)
(图3)
(图3.1)
在开始本文之前,笔者想起“大号流感”这一外号,想借此谈谈流感的致死率和疾病负担。传染性方面,一般认为,流感的R0平均在2.0-1.7左右(根据2009流感大流行和1918流感大流行数据),而奥密克戎的R0大致在18-20(只是粗略比较)。而流感的致死率,从图四的数据不难看出,大致是0.015-0.025,感染人数和疾病风险更加难以与奥密克戎媲美,加之流感毒株变种抗原漂变方向趋同,变种变异方向少,便于疫苗制作,其危害远不及奥密克戎。[1]
(图4)
对于奥密克戎致死率的研究,本文首先以澳洲,这一防疫政策、医疗资源和疫苗接种率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防疫尖子生的各年龄的疫苗接种率和死亡率作为参考,管中窥豹。
如图五所示,澳洲65岁以上老人两针接种率为99%,三针接种率为92.39%,四针接种率为69.93%,且各年龄阶段疫苗接种率均较高。[2]
(图5)
即使在前文所述因素下,澳洲新冠致死率如图六所示,60-69岁老人每十万人死亡率大致在0.06%,7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风险则快速上升,达到了0.25%-2%的水平。[3]
(图6)
如图七,来自新西兰的数据表明,即使是BA.2,死亡率依旧能达到0.19%-0.25%,其危害依旧不容小觑。[4]
(图7)
考虑到美国对于新冠检测力度的下降(如图八所示),单独使用病死率这一数据难以直观的反映出奥密克戎的危害,并且存在淡化其危害的可能性。本文将结合全因死亡原因顺序和超额死亡人数来讨论。
(图8)
如图九所示,美国的奥密克戎(BA.2系列)致死率为0.35%-0.8%,死亡率的波动和十二月大流行的波动基本吻合。本文需指出,这里死亡率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在奥密克戎流行高峰期,由于患者数量过多,医疗资源不足,会导致大量患者死亡。
(图9)
如图十、十一所示,奥密克戎感染症导致的死亡位居全美全因死亡人数第三位。65岁以上老人中,在大流行期间奥密克戎感染症导致的死亡位居全因死亡人数第一位。图十二表示的超额死亡人数也远超新冠死亡人数,且这一数据排除了自然死亡的干扰。(即不受战后婴儿潮影响)这意味着奥密克戎的实际危害超过理论死亡率。[5]
(图10)
(图11
(图12)
结合上述三国数据,本文将其和前文展示的流感危害对比,可以发现,奥密克戎尚未成为我们无须关注的病毒,其危害不可小觑,我们需要尽可能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高危老人的防护。
3. 后遗症/LC/并发症
本文在开始介绍这一话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后遗症”的定义:后遗症(sequela)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一般来说,后遗症都是终身的。
本文需要阐明的是,目前大众媒体口中的“奥密克戎无后遗症”是由于定义上,长期一般指10年期预后(对于疾病的评估,医学研究上一般包括5年预后、10年预后、20年预后),由于奥密克戎尚且出现1年之短,故尚且不存在直接的医学临床证据证明其具有后遗症。本文将使用Long Covid(新冠长期感染症,LC)替代后遗症一词,本文后续可能提到的后遗症一词,均属于LC的定义范畴。
LC是指感染新冠病毒后持续一定时间的(以及复发的或新发的)所有症状、病征和不良反应的统称。这个持续一定时间不同组织口径不一,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是急性感染期后4周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则是2个月以上(如图13)。综合来看,在新冠急性感染结束(一般10-14天)之后,长期持续的,各种除新冠外不能解释的,且能够被人明显感知的症状被称为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
(图13)
首先,本文将一一针对无症状感染者(标准意义),轻症感染者和重症感染者在感染症状消退后的出现的LC症状及其可能性进行简单介绍和总结。
由于日本此前流行的毒株主要为BA.5系列,与在中国大流行的毒株相同,故本文选取日本厚劳省2022年10月发布的《LC指导别册》(如图14),其中指出LC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免疫力低下,疲劳感,睡眠张海,记忆力障碍,肌肉持续疼痛,嗅觉障碍、味觉障碍,脑雾等,且无症状感染者依旧有4%的概率出现LC,轻症(在日本标准中属于不需要住院,但确有发热感冒等症状)出现LC的概率为21.1%,中等症患者出现LC的概率为22.9%-41.8%,重症患者出现LC的概率为10.2%。且LC患者日常生活亦受到影响。
(笔者注:重症患者患LC症状概率低下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因为LC需要患者本人意识到,但较多重症患者已经丧失了对身体的明确感知,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死亡,不构成日本对LC需在急性感染期结束后4周及以上仍出现症状的统计标准。)[6]
(图14)
(1)免疫抑制
此外,本文还选取了发表于《自然免疫学》的,关于新冠感染者免疫力异常的研究。(如图15)。该份研究论文得出了一个结论,即新冠感染者的初始T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更容易引发自身免疫疾病和继发性免疫力抑制疾病。(如图16)
(图15)
(图16)
如图17,在该份研究论文中,UNSW以147位新冠病毒感染症确诊病例为样本,找到其中31例Long Covid病例(以下简称LC组),具体入组标准是持续时间超过4个月的胸痛、气短和疲劳无力;
然后,照惯例,研究人员对LC组匹配了31位对照组(以下简称MC组),MC组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症确诊病例,但没有Long Covid症状;
再接下来,为了更严谨,他们还安排了另外两组对照组,分别是健康人(以下简称UHC组),以及大流行之前感染过其他冠状病毒,但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人(以下简称HCoV组)。
(图17)
其研究后发现Long Covid病例的入院比重明显偏高(26% vs 6%)并且在八个月的过程中 LC组的干扰素存在明显异常(如图18),且LC组的CD8+ T细胞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还表现出了T细胞功能耗竭(T cell exhaustion),以及初始T细胞缺失(naive T cell deficiency)等反常现象。
(图18)
(2)神经组织噬性:癫痫风险
考虑到奥密克戎家族的毒株神经组织噬性上升。本文选取发表在《神经学》(Neurology,美国神经学学会出版)杂志上的研究和《每日健康新闻》的报道。(如图19)
在这项研究中,Sen的团队分析了来自59个医疗机构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这些组织主要在美国。研究人员确认了在2020年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被诊断为新冠的15万多人,并将他们与同样数量的被诊断为流感的患者进行了比较。[8]
(图19)
研究人员将这两组人的年龄、种族以及心脏病、糖尿病、哮喘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进行了匹配。总体而言,新冠患者更有可能在6个月内被诊断为癫痫发作:接近0.8%,而流感患者为0.5%。癫痫也是如此,通常在一个人两次或两次以上癫痫发作后被诊断出:0.3%的新冠患者被诊断为癫痫,而流感患者的这一比例为0.17%。
在接受每日健康新闻的记者采访时,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Arjune Sen表示,当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时,他们发现在因新冠或流感住院的患者中,癫痫发作率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未住院的人群中。据Sen说,目前还不清楚原因。(如图20)
(图20)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新冠感染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更密切。在感染新冠的16岁及以下儿童中,1.3%的儿童在未来6个月内被诊断出癫痫或癫痫发作,而感染流感的儿童中,这一比例为0.7%。(如图21)[9]
(图21)
(3)MSIC儿童多系统发炎综合征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在发表于《公共健康》的一篇题为《美国SARS-CoV-2感染者中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发病率》(如图22),对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MSIC患者进行了统计,其研究发现,该病发病率为0.0316%。[10]
(图22)
虽然发病率低,但是由于其在确诊后的2-6周。多数儿童在感染新冠期间本身的症状比较轻微,但发生MIS-C后果却非常严重,如不留心,难以及时救治。在充分救治的情况下,MIS-C致死率能达到1-2%左右,且绝大部分都引发重症。(如图23)
(图23)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和比例:
通常在新冠暴露/阳性后2-6周,渡过了急性期过后,出现:
发热:通常为持续性(常见3-6天) 100%
消化道症状(腹痛、呕吐、腹泻) 60%-100% ,有个别被误诊为阑尾炎。
皮肤黏膜症状:全身皮疹 45%-76%,结膜炎 30%-81%,黏膜受累(嘴唇红肿、皲裂,草莓舌) 27%-76%,淋巴结肿大 6%-16%,手/足肿胀 9%-16%
神经认知症状(头痛、嗜睡、意识模糊) 29%-58%
呼吸系统症状 21%-65%
咽痛 10%-16%
肌痛 8%-17%
造成的临床后果:
休克,32%-76%
黏膜皮肤表现(嘴唇红肿、草莓舌),27%-76%
心功能障碍(通过超声心动图发现收缩功能降低、冠脉扩张,和/或肌钙蛋白、BNP升高),51%-90%
冠脉扩张/冠脉瘤
心律失常 12%
需无创或有创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 28%-52%
急性肾损伤(多数病例轻微) 8%-52%
浆膜炎(少量胸腔、心包和腹腔积液) 24%-57%
肝炎或肝肿大 5%-21%
脑病、抽搐、昏迷或脑膜脑炎 6%-7%
(如图24)
(图24)
同时,根据对MSIC的研究表明,MSIC的致病主要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1-S2切割位点,拥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和构象有关。
且重症新冠感染者体内实锤观察到T细胞受体vβ的不均匀分布(vβ分布可以作为超级抗原介导T细胞激活现象的定性测定)。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极有可能是这一点位具有超级抗原的特性,能够以少量抗原引起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多器官损伤,乃至引起继发性免疫系统抑制。 (如图25)[11]
并且,根据Omicron和Delta的基因测序研究表明,Delta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1-S2切割位点与Omicron基本相同,且更多后续研究表明,LC症状的出现与该点位特性息息相关。且该点位受到巨大的正向选择压(即难以减少危害)。
(图25)
根据上述研究和采访,本文认为,人们应当了解通过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和其他措施防护自己和子女感染新冠风险的重要性。虽然一般而言,患有奥密克戎不会直接致死,但人们需要注意的是,新冠具有有长期健康风险,尤其是对孩子而言。
4. 重复感染
(1)重复感染率
在开始这一部分的介绍时,本文需指出,任何一种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传播,都难以将整个人群感染,一般而言,流感的感染率是40%,奥密克戎的大流行期中,感染率一般是60%-80%,在了解了这一传染病学常识后,让我们开始下面的议题。
根据英国官方数据[12],英国今年的大流行波次和主流毒株如图26所示,主要为奥密克戎系列,分别为BA.1,BA.2,BA.5。
(图26)
而从数据来看,英格兰地区累积感染现患率于2022年2月突破100%大关,并于2022年9月底逼近200%。每个人平均感染两次,考虑到本文前述因素的影响,实际中人群感染次数大致应当分布为0-4次(如图27)
(图27)
而 2-10岁儿童则于2022年七月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人均2.5次感染,这一数据仍在不断攀升(如图28)
(图28)
来自以色列的数据则显示,BA.1的再感染率为15%以上,BA.5接近20%,而最新的BQ.1.1和XBB已经接近40%并在持续增长(图29)。这意味着新的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
(图29)
结合上述资料,不难看出,无论是过去的BA.2或BA.5,或者我们将来要面对的BQ.1.1和XBB等系列毒株,在具有自然免疫抵抗和疫苗辅助下,一年内如果不做防护,即使之前接种疫苗且感染过不同毒株,依旧会多次感染,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这一数据恐怕不容乐观。
(2)重复感染的危害
对于BA.275和BA.5系列毒株,重复感染会带来长期的免疫抑制,较高的死亡和住院风险,以及罹患LC等新冠长期症状风险的提高。
在发表于《自然药学》的《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如图30)
(图30)
作者的数据主要体现出,相比于未重复感染的人,再次被感染的人死亡风险有所升高(HR=2.17, 95%CI:1.93–2.45),住院率也有所升高(HR= 3.32, 95% CI:3.13–3.51)。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H的宽度表示增加风险的大小)
同时作者也指出,随着感染次数增加,LC等新冠感染长期症状的风险也在上升。具体数据如图32:
(图32)
从图32中可以明显看出,三次及以上感染(图中蓝紫色条状)相较于第一次感染(绿色条状),罹患LC等新冠长期症状的风险明显更大。(不同颜色的条状长度代表风险大小)
写在最后:本文说明的新冠/奥密克戎相关危害和风险,并不是希望各位读者焦虑和恐慌。而是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知晓新冠的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决定。新冠从来不是什么“大号流感”。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我们是捍卫每个人真相知情权的不止真相。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