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肝豆状核变性继发震颤的外科治疗1例分享

2023-01-28 11:09   昆明三博脑科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供稿:昆明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 赵永彬

患者男性,35岁,主因“双手不自主抖动10年”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抖动,逐渐加重累及左手,抬起活动时明显,能基本完成系鞋带、扭纽扣、拾物等活动,外院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口服“青霉胺”等药物,3年前逐渐出现说话缓慢、甚至有时含糊不清,感站立时偶有双下肢抖动,患者余2年前自行停服青霉胺,服用中药及其他药物控制(具体不详),并感自觉抖动较前加重,行走欠稳,走直线有时会出现向右偏斜,严重影响生活,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院。

既往无其他疾病,否认家族遗传史。

查体:神清,言语欠流利,定向力、计算力正常,记忆力可。颈部活动正常,脑膜刺激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应灵敏。存在角膜色素环,眼球各项活动充分,未见眼震,角膜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软腭上抬正常,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耸肩、转颈正常,胸锁乳突肌无肌萎缩。双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双上肢可触及齿轮样改变,四肢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双侧Hoffman征(-),双侧Babinski征(-);全身针刺痛觉对称无减退。双侧指鼻试验不能完成,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手指捏合运动、交替动作、轮替试验配合欠佳。

2611674874123384

入院诊断:1.肝豆状核核变性   2.继发性震颤

检查:头颅MRI:双侧小脑、桥脑、中脑至双侧丘脑底节区异常信号,肝豆状核变性可能。双额部白质多发点状高信号。

58171674874147148

腹部超声: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声像;脾肿大

25261674874164188

眼科检查:1.双眼屈光不正;2.先天性角膜混浊?

、肝肾功能、血铜蓝蛋白、血铜、尿铜。

65661674874243047

6491674874261799

45791674874294175

60201674874304856

2091674874201236

治疗:入院后继续给予青霉胺治疗,患者目前震颤明显,Tremor评分:右侧29分,左侧24.5分,患者为双侧上肢震颤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详细评估后建议患者行DBS改善症状,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为改善患者生活,选择了起病较早症状较重的右侧肢体,并行左侧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改善患者右侧上肢震颤。术后随访Tremor评分:右侧13分,左侧同前。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该基因变异后导致ATP酶的功能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等,发病率为1/2600—1/30000,多于5-35岁起病。

本例患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但患者拒绝行基因检测,无法从基因层面确诊。该患者因震颤影响生活就诊,目前针对药物难治性震颤的治疗已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为DBS手术,但其费用高昂,部分家庭无法负担,其他治疗包括核团射频毁损术、伽马刀及最新的聚焦超声治疗。

本例患者选择了丘脑腹中间核(VIM)的射频毁损术,VIM靶点是治疗震颤最常用的靶点,毁损的机制在于降低核团的过度兴奋及减少该核团的过度输出,通过射频热凝毁损“震颤”细胞阻断震颤通路,达到消除震颤症状的目的。其手术难点在于靶点的定位,因其为不可视靶点,定位需要解剖学的计算,有些文献报道依靠微电极信号来记录VIM,也能提高其定位准确性。本患者术后右侧上肢的症状明显改善,已回归正常生活。

注:文中图片为作者自有图片,已获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肝豆状,治疗,患者,症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