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兔”破 | 眼科联合神经外科摘除罕见5岁小儿颅眶沟通肿瘤并同期行3D打印材料修复
2023年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联合神经外科、麻醉科成功摘除一例5岁小儿颅眶沟通肿瘤并同期行3D打印材料修复。
意外
一次玩耍中的碰撞,让5岁小宸的父母发现了孩子右眼上方的肿块。眉弓本就是人颜面部的突起之处,肿块又正好位于眉弓处。半个蛋黄大小的肿物悄悄突起,隐匿而不动声色。碰撞是意外,肿块的发现是意外,肿块的部位更是意外。
(图:红色方框示小宸眉弓处肿物)
小宸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手中拿着当地医院的影像学报告:右眉弓处不规则强化影。仔细追问小宸的病史、详细查体、辅以影像检查,超预期意外发现:隐匿的肿块悄悄蔓延至颅骨,周围的组织、骨质均遭到破坏。小宸的到访,对医生来说,同样是意外:颅眶沟通疾病并不多见,手术成为有且仅有的治疗手段。
(图:CT某层结果,红圈示肿瘤部位)
乘风
手术范围不仅涉及眼球,同时包含眼周的肌肉、神经、血管,甚至骨质,相较于常规的眼球手术,眼眶手术的难度骤升。何况小宸只有5岁,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如果将眼科疾病比作高山大川,眼眶疾病就是一座孤傲的冰山,而小宸的颅眶沟通疾病则是冰山上寒风中摇曳的一朵雪莲。
手术是否会导致小宸睁不开眼睛、是否会不能自如转动双眼、是否会导致右眼不复光明、是否会出现大量失血、是否会留下不可逆性损伤?联合神经外科何百祥教授、鲍刚教授、王宁医生,仔细排查禁忌、反复确认指征后,最终与小宸的父母共同确定了初步手术方案:右眼眶内+颅内肿瘤切除+颅骨修补术。
手术设计思路可以简单描述为“探囊取物”。手术流程分三步:开囊,完整取物,闭合囊袋。听起来这朵花似乎也没有那么难摘。但是,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如何设计手术切口,如何完整摘除肿物,如何修复肿物取出后颜面部的骨质缺损,如何尽可能减少颜面部手术瘢痕?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手术医生团队商议后最终选择3D打印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PEEK)作为小宸颅眶肿瘤摘除后颜面部缺损骨瓣的替代品。
(图:模拟图,黄色补片示PEEK材料填充颅骨缺损)
摘星
1月19日,9时许。
终于,一切准备妥当,5岁的小宸躺在手术台。
在复合静吸,麻醉科肖颖教授的监护下,小宸的呼吸变得沉着而平稳。
联合神经外科王宁医生,眼科刘思伟教授、胡亚光医生,共同刷手登上手术台。
3个小时的手术,有切开、止血时的间关莺语,亦有除瘤、填充时的银瓶乍破;材料填充磨合时如幽咽泉流,器械剪除骨瓣却似铁骑突出。安全谨慎的咏叹调贯穿开囊、取物、闭囊这三部曲的始终。
13时许,切口缝合结束,纱布包裹小宸的头。
(图:清除肿瘤;谨慎清理骨瓣;安置3D打印材料)
学科交叉联合操作,新材料初露头角;乘长风,终摘得遥遥星辰。
来 源:眼 科
编 辑:张潇丹
责任编辑:庞 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