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团结 奋进 | 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
这里是医院最“神秘”的地方,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这里是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推开总院中心ICU一道道厚重的大门,第一次走进密闭的层流病房,带给人的是“压抑”感,安静的只能听到,各种监护仪器运行时发出的“滴答”声,夹杂着医护人员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相互扶持 保障治疗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保健康、防重症”成为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中心任务。但是随着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增多,重症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这无疑给中心ICU的救治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从接收阳性患者开始,总院中心ICU就一直处于高位运转的状态,既要收治病房术后患者,又要分流急诊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11名医生、47名护士,持续高强度、超负荷坚守在一线,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阳”过,甚至有的才开始“阳”,但是即使体力不支、发着低烧、咳嗽不止,他们依然相互扶持、轮番上阵,尽最大努力保障每一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面对措不及防的感染高峰,随着医护人员感染不断减员,医护人员排班成了中心ICU主任陈军和俞嫔护士长面对的第一道坎。对他们来说,排班既要保障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又要兼顾医护人员的健康。
当第一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收入中心ICU后,对医疗和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ICU始终秉持着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性疾病共治的理念,既保障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又防止了原有病房里的危重症患者不被感染。“中心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如果再感染新冠病毒,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便是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能让原有的患者再感染”俞嫔护士长说,病房分区管理,未“阳”的和“阳”了的医护人员统筹分工,把院内感染控制到最低状态。
时刻待命 共同协助
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深静脉穿刺、ECMO、CRRT、动脉穿刺、吸痰等各项高强度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懈怠,中心ICU医护人员要保持时刻待命的状态,以应对突发状况。中心ICU ECMO小组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范春磊、蔡英辉等小组成员,24小时保持待命状态来院给病人上机,有时候半夜接到电话从家里赶到医院,却从来没有怨言。
俯卧位通气通常运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现在广泛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运用,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策略。如今,俯卧位通气已经成为了中心ICU每天常态化的“力气活”“精细活”。中心ICU患者管路多、病情重,每一次带有ECMO、CRRT的俯卧位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协助完成。
2022年12月30日,一位40多岁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术后3年的患者,收入了总院中心ICU,这位病人多处插有导管,气管插管、血透导管、ECMO导管、深静脉导管......
由于病人体重较重,完成俯卧位翻身则需要7名医护人员齐上阵,利用翻身垫、翻身枕进行翻身,在翻身的过程中要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流动态、管路畅通......对于平时的中心ICU医护人员来说,做完一次俯卧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对于“阳了”的他们来说,完成一次操作还是稍显力不从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放低要求,依然高标准的完成了每一步操作。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陈军主任说:“科室最难的时候就是阳性患者增多,医护人员也陆续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人手最紧缺的时候,1个班就只有1名医生,4名护士,守护着20个危重病人。”尽管大家都是 “小阳人”,但是“轻伤不下火线”,有的连续加班,有的主动请缨返岗,更多的是带病上岗……
对中心ICU的医护人员来说,即便是“阳了”,他们的工作也始终保持着紧张而有序的状态,病房里每一个异常的声音都会触动到他们高度敏感的每一根神经,引起他们的高度警惕。
2023年1月1日凌晨2点,护士站监护屏上的异常波动和声响惊动了值班医生和护士,因为消化道穿孔术后合并肺部感染,又感染新冠病毒的87岁阿婆,突然脉氧下降,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发着低烧的值班医生徐丽托着面罩吸氧,仍然坚持和麻醉科规培医生甘淑琳为阿婆进行插管,由于是困难插管,反复插了4次才置管成功。置管成功后,徐丽脱下面罩长舒了一口气,就在护士做收尾工作的时候,由于胸闷气短加重,徐丽直接晕倒在了病床旁……在休息室醒来的她第一句话就是询问,“病人插管成功了吗?”。
接到徐丽晕倒的消息,中心ICU张玉坤主任急忙从家赶到科室。回想起这件事,张玉坤主任说,“现在还是有点后怕的。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在疫情面前,我们不仅是医护人员,更多的是战士”。
陈军主任虽然发烧从来没有休息过,每日奔波两个院区统筹协调。臧守华医生刚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支援返回,没等到休息,主动请缨回科值班,所有的值班医生也基本都是带病上岗。由于相关科室病房分流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中心ICU高级职称的医生每日还要协助普外科、疼痛科进行查房。
挺进“决赛圈”的护士长俞嫔,连续加班,挺到了大部分医护人员“阳康”,最终还是变成了“小阳人”,说话时带着沙哑声,她说:“中心ICU的护士特别不容易,他们很年轻都还是个孩子,其他人有个头疼脑热都躺在床上爸爸妈妈照顾着,而他们都忍着身体的不适上着夜班,咳嗽声连成了一片,真的很心疼!。”
打开微信的聊天记录,护士长俞嫔每一次都会感到很欣慰能有这么一群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我挺不进决赛了,但是我可以上班,我不发烧,就是有点咳嗽。”护士朱静说。
“今天暂时不发烧,就是有点咳嗽腰疼,俞老师,明天要是缺人,你就找我好了。”护士周雨轩说。
“现在37.8度,但是我可以上中夜班的。”护士王宝芳说。
“我今天没发烧,咳的很厉害,嗓子特别疼,如果明天能好点的话,我想后天去上班。”护士徐伟丽说。
“下午最高38度,放了冰袋没升上去,现在37.7度左右,我是阳里面最轻的了,感觉可以去上班了。”黄星艳说。
…………
“有些护士家里的孩子也感染了,最困难的时期,像李云涛阳了还在坚持上班,下了班还要给孩子去医院输液,她都不肯休息。非常感动!”俞嫔护士长说。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正是有这样一群重症“守护者”患者才能闯过“生死关”才使得生命一次次创造奇迹。
作者:党委办公室 翟灯文
编辑:宣传统战处 余欣桐(实习)、谭书凝
审核:党委办公室、宣传统战处 范嵘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版权归其所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