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人头部磕碰后可能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仁济医院微创介入治疗新方法解病痛
新闻提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了一名69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介入术式,患者康复出院。
69岁的王先生,一段时间以来,出现反复头痛、左侧肢体乏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也不见好转,焦虑万分。今年1月初,王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万杰清的门诊。原来半年前王先生头部外伤,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引流血肿、拔除引流管后,CT复查显示血肿又有复发。血肿压迫了右侧大脑半球,这就是引起王先生左侧肢体乏力及头痛的“罪魁祸首”。
(术前)
(第一次术后)
(第二次术后)
万杰清详细询问病史、明确病因后,当即决定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方式——脑膜中动脉栓塞结合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中,万杰清团队与手术室、麻醉医生密切配合,井然有序地开展了血管内介入及微创钻孔两种手术。手术历时2个小时顺利结束。术后第三天,王先生的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经过医护人员7天的精心护理,王先生于1月13日顺利出院。最近来院2次复查,头颅CT未见血肿复发,王先生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据万杰青介绍,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7/10万~20.6/10万,通常有头部外伤病史,一般在外伤后一个月左右,出现一侧肢体乏力,感觉异常以及头晕头痛。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是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手术。但是拔管后,血肿复发率据文献报道,可高达11%-33%,患者又会出现术前的症状,正如王先生的情况一样。近年来研究发现,血肿的复发可能与血肿周围包膜血管生成、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生长从而导致血液长期渗漏这一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而上述血肿包膜血供的来源由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膜中动脉。
(MMA外周分支末端呈棉絮状染色,血肿外膜的毛细血管,为血肿形成的罪魁祸首)
(栓塞后)
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正是针对血肿复发的病因“对症下药”。该术式是通过微创介入方式,经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置入脑膜中动脉远端,通过新型液体栓塞材料将脑膜中动脉闭塞。与传统的钻孔引流术相比,MMA栓塞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势,有些病人甚至不用钻孔开颅手术,已经逐步成为治疗CSDH新方法。
近年来,仁济医院脑血管病团队在万杰清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MMA栓塞术,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单位,脑血管病中心受邀参与“使用TRUFILL-n-BCA进行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硬膜下血肿”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让国际同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提升医院及科室的影响力,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