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3 CASH | 朱军教授畅谈国内淋巴瘤临床试验的现状与思考

2023-01-19 16:23   博医荟

预后显著改善,新药“争奇斗艳”

新药的不断涌现使淋巴瘤治疗发展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代,为广大患者不断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2023 CASH)”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淋巴瘤临床试验的中国现状与思考”的精彩学术报告,系统盘点了淋巴瘤各类新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淋巴瘤治疗概况】

预后显著改善,新药“争奇斗艳”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2012-2015年淋巴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为37.2%[1],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二十余年来,国内大型淋巴瘤中心诊治水平长足进步。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2011-2015年间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年OS率达65%[2],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成熟B细胞淋巴瘤(BC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5年OS率分别为79.0%、65.3%和50.6%[2],较20年前明显提升。

这些进步得益于诊治的规范化、多学科团队(MDT)专病诊治模式发展以及众多类型新药出现,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大分子特异性单抗/双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调节剂等(图1)。

8581674115395981  

图1  多种类型淋巴瘤新药层出不穷

【免疫治疗进展】

各类单抗百花齐放,临床格局日新月异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ADC药物的问世是肿瘤治疗的划时代进步。国内首个获批的ADC药物是靶向CD30的维布妥昔单抗,于2020年7月在中国上市,在初治Ⅲ~Ⅳ期cH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的难治复发性cHL(r/r cHL)、不适合ASCT的r/r HL、初治PTCL、经治的蕈样肉芽肿(MF)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数据,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应用,期待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ADC药物——靶向CD79b的polatuzumab vedotin(POLA)在全球多中心(中国入组了150例)Ⅲ期POLARIX研究中确证了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的价值。中位随访28.2个月,与标准方案R-CHOP组(439例)相比,POLA联合R-CHP组(440例)完全缓解(CR)率与之相当(78.0%vs74.0%),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更优(76.7%vs70.2%),OS无差异,安全性相当[3]。基于此项研究数据,POLA有望在国内获批上市。

此外,靶向CD19的ADC药物loncastuximab tesirine(Lonca)基于Ⅰ期LOTIS-1研究和Ⅱ期LOTIS-2研究数据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单药治疗r/r DLBCL的适应证。LOTIS-2研究中,Lonca用于r/r DLBCL三线及以上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达48.3%,CR率为24.8%;中位随访1.7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13.4个月,安全性可控[4]。Lonca在中国的关键性注册研究也已完成,期待在国内早日获批。国外也在继续开展LOTIS系列的其他研究,旨在进一步拓展Lonca的应用范围。

特异性单抗

大分子单抗领域,靶向CD19的tafasitamab(Tafa)联合来那度胺用于接受过一线至三线系统治疗(包括≥1种靶向CD20治疗)的DLBCL患者(Ⅱ期L-MIND研究),随访时间≥35个月,ORR达57.5%,CR率高达40%,中位DoR长达43.9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11.6个月和33.5个月,安全性可控(2021 EHA Oral28),已在国外获批上市,在中国的关键性注册研究也在进行中,值得期待。

特异性双抗

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如火如荼。CD3/CD19双抗Blinatumomab最早进入临床,但因其半衰期较短需连续输注,且神经毒性较明显,限制了实践。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D3/CD20双抗,包括Mosunetuzumab(静脉给药、CD3:CD20为1:1)、Glofitamab(CD3:CD20为1:2)、Epcoritamab(皮下给药)等,其中Mosunetuzumab和Glofitamab已在国内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数据。

Glofitamab的中国多中心Ⅰ/Ⅱ期研究中,对于中位经治3线的r/r 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ORR高达83.8%,CR率达73.0%(2022 ASH Oral74),令人鼓舞。同时,可喜的是,中国本土药企的双抗研发也在齐驱并进,多款CD3/CD19双抗和CD3/CD20双抗均在Ⅰ/Ⅱ期研究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选择尤为丰富,2020年以前以进口PD-1单抗为主,2020年以来多款中国原研的PD-1单抗相继上市,淋巴瘤领域的首批适应证多为r/r cHL,随后开展了联合方案和其他类型淋巴瘤治疗的探索。近期召开的2022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也公布了诸多中国学者开展的PD-1单抗研究数据。

中国多中心单臂Ⅱ期SPIRIT研究聚焦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采用PD-1单抗联合P-GEMOX方案一线治疗和PD-1单抗维持治疗,ORR 达100%,CR率达88.89%,预估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9.4%和100%(2022 ASH Abstract955),临床前景值得期待。

另一项中国学者报告的PD-1单抗研究是针对PTCL一线治疗,在DA-EPOCH基础上联合PD-1单抗,ORR高达89%,中位PFS和OS分别为434天和714天(2022 ASH Abstract958)。PD-1单抗用于PTCL一线治疗缓解后ASCT的维持治疗Ⅱ期研究中,中位PFS为30.1个月,18个月PFS率为83.6%、达到了预设终点(≥70%)(2022 ASH Abstract490)。

结合现有研究数据来看,PD-1单抗无论是在TCL还是BCL,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维持治疗,都有较大的临床潜力,尚需更多研究、更长随访加以证实。

【靶向治疗进展】

小分子抑制剂品类众多,

不同靶点各有千秋

西达本胺是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一款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抑制剂,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上市后的大样本研究中,单药治疗r/r PTCL的ORR为39%,联合化疗可提升至51%。中国多中心Ⅲ期DEB研究探索了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MYC/BCL2双表达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前期已完成入组,期待研究结果的揭晓。

朱军教授与美国学者联合发起的国际多中心Ⅲ期ENGINE研究随机对照了R-CHOP方案联合安慰剂与联合PKCβ选择性抑制剂Enzastaurin一线治疗携带DGM1TM生物标志物的高危DLBCL患者的疗效,后续数据需要持续关注,“R-CHOP+X”方案的探索仍然道阻且长。

BTK抑制剂是淋巴瘤小分子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成员。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均为中国原研,不仅在国内上市,更是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r/r MCL等的治疗。新一代BTK抑制剂阿可替尼在2022 ASH中发表了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初治或r/r滤泡型淋巴瘤(FL)的Ⅰb期ACE-LY-003研究数据,r/r FL队列阿可替尼+R2组ORR 达80.8%,中位PFS为22个月,初治队列采用阿可替尼+R方案也获得了不错的近期疗效(2022 ASH Poster1567)。阿可替尼在中国的关键性临床研究也已完成,有望在今年获批。

普拉曲沙是一种新型叶酸代谢拮抗剂,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为r/r PTCL患者治疗丰富了选择,且中国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其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ALCL等特殊类型的有效率优于日本患者数据。

JAK抑制剂也是目前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当红”药物。JAK1抑制剂Golidocitinib在中国开展的Ⅰ/Ⅱ期研究(NCT04105010)中,单药治疗r/r PTCL获得了42.9%的ORR,CR率为22.4%,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9.4%),毒副反应总体可控(2022 EHA S218)。JAK1/2抑制剂芦可替尼2011年获美国FDA批准用于骨髓纤维化治疗,并开展了用于r/r PTCL及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注册研究 (NCT01431209)。

Pl3K抑制剂多款药物亦是接踵而至。2014年和2017年,美国FDA分别批准了首个Pl3Kδ抑制剂idelalisib和Pl3Kα/δ抑制剂Copanlisib,用于治疗r/r FL。中国也参加了Copanlisib的Ⅱ期CHRONOS-1研究。

国产的两款Pl3Kδ抑制剂HMPL-689和林普利塞也开展了相应的Ⅰ/Ⅱ期研究。其中林普利塞治疗r/r PTCL的Ⅰb期研究中,ORR和CR率分别为61%和38%,中位DoR、PFS分别为11.1个月和11.8个月,总体安全耐受,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022 ASH Poster4228),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应证。

【CAR-T治疗进展】

国内外研发齐头并进,

应用范围持续拓展

CAR-T是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明星”。全球范围内,CD19 CAR-T已有多款产品,国内上市的有阿基仑赛和瑞基奥仑塞,国外已获批的有Tisa-cel和Liso-cel等,首个批准的适应证均为r/r 大B细胞淋巴瘤(LBCL),其中Tisa-cel还获批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

四款产品治疗r/r LBCL的ORR在50%~80%水平范围,CR率在40%~50%左右,12个月PFS率为33%~44%,毒副反应总体可控。阿基仑赛和瑞基奥仑塞上市后的中国患者疗效数据与注册研究相当。瑞基奥仑塞用于r/r FL的适应证也已获批,在r/r MCL的研究已完成,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回望历史,近十年是中国淋巴瘤领域临床试验非凡发展的十年,患者迎来了诸多新药带来的获益。展望未来,淋巴瘤诊疗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遵循指南仍是根本,同时要探索规范化诊疗的新模式,并推进多学科专科化发展。在提倡开展和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同时,大家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获益风险比。期待在全国同行的携手努力下,中国淋巴瘤诊治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Zeng H, et al.Lancet Glob Health,2018,6(5):e555-e567.

[2] Liu W, et al. Cancer Med,2020,9(11):3765-3774.

[3] Tilly H, et al. N Engl J Med,2022,386(4):351-363.

[4] Caimi PF, et al. Lancet Oncol,2021,22(6):790-800.

专家介绍

79361674115396572

朱 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 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 | 赵薇

审核 | 朱 军

排版 | luping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淋巴瘤,研究,治疗,中国,抑制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