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这十年 · 第二期】 书写一份关于优化儿童医疗服务的答卷
十年·书写一份关于优化儿童医疗服务的答卷
2009年,西安市儿童医院实行门诊办公室值班制,开启专科人工预约服务。新门诊医技楼投入使用后,逐步开展电子处方及预约挂号服务。
十年间,医院搭载全面信息建设的快车,坚持“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优化理念,从全面启用“一卡通”,实现“诊间结算”“门诊电子分诊叫号系统”,逐步解决患者看病“三长一短” 顽疾痼瘴,门诊诊疗人次在信息技术加持下,从解决“有没有”到实现“好不好”,医院优化医疗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6年,门诊正式开通预约平台系统,实现了在科学把控各专科患者数量、病种情况不同等特点的基础上,及时对预约管理平台的专家号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以达到最大化合理使用,使患者家长“在门诊等专家看病”的状态一改从前。如今,来院就医的患儿家长不仅可通过现场预约,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话、省预约平台等八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并在手机端实现线上排队,缴费、查询查体结果等就医便捷服务, 患儿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近50分钟。
十年间,西安市儿童医院优势医疗覆盖范围外延不断扩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举措也在持续深入。医院调整住院处与医保合疗中心合署办公,将多窗口服务整合在一起,优化“出入院手续+医保结算流程”,全面实现“一窗口一单式结算”。考虑到偏远地区患儿病案获取不易,将“病案预约”移到手机客户端,家长足不出户,动动指尖就可以将病案邮寄到家,并且通过线上商业保险平台实现商业保险“一站式”结算。
十年间,建筑面积不足100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以及使用近40年的感染病房楼正式宣告成为西安市儿童医院建筑历史上的过去式。
2013年新门诊医技综合楼正式开诊使用,同年,容纳量为200张病床的感染病房楼拔地而起。建筑在医院发展变迁中完成着新旧交替的对话,“将旧门诊楼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儿童神经、康复医疗中心”“改建工字楼”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又逐一收官。
十年间,建筑面积不足100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以及使用近40年的感染病房楼正式宣告成为西安市儿童医院建筑历史上的过去式。2013年新门诊医技综合楼正式开诊使用,同年,容纳量为200张病床的感染病房楼拔地而起。
建筑在医院发展变迁中完成着新旧交替的对话,“将旧门诊楼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儿童神经、康复医疗中心”“改建工字楼”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又逐一收官。
随着社会不断增长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为保障群众就医、守护人民健康,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的《西安市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将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项目列入我市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于2020年破土动工。建成后的医院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医疗健康服务,预计今年投用。
文字:宣传科
图片:宣传科
排版:宣传科 侯晶晶 |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